68.5%老人被迫带娃?老人带娃是情分不是本分!

老人带娃,天经地义?别把亲情当义务!

“你不帮我带孩子,我怎么上班?”——这话听着耳熟吗?不少年轻父母脱口而出时,仿佛祖辈带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说实在的,法律可没这么规定。抚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从来都是父母自己,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翻一翻《民法典》第26条和第1074条就清楚了: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抚养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只有在“父母死亡或无力抚养”的情况下,才承担补充性义务。换句话说,日常带娃压根不是老人的“本分”,而是一种基于亲情的自愿帮扶。


可现实呢?国家卫健委此前公布的数据很说明问题:我国0–3岁婴幼儿中,由祖辈参与照护的比例高达68.5%。这个数字背后,不是法律强制,而是现实所迫——托育贵、职场卷,年轻人实在分身乏术。于是,老人成了“免费育儿员”,他们的付出被亲情包裹,价值却被悄然抹去。

我最近跟一位在社区调解中心工作的朋友聊起这事,他说过去一年处理的家庭纠纷里,近三成跟“谁该带娃”扯上关系。有的子女理直气壮地要求父母全天候带娃,有的老人明明累得睡不着觉,却不敢说“不”,生怕被扣上“自私”“不顾家”的帽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道德绑架”正在悄悄腐蚀亲情。2022年江苏有个典型案例:一位外婆把女儿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多年带娃的劳务费。法院虽然没支持全部诉求,但明确表态:“祖辈照看孙辈属于自愿帮扶,不能替代父母的抚养义务。”这句话,值得每个家庭听进去。


坦白讲,把情分当成本分,就像把朋友的顺风车当成专车服务——短期省事,长期伤感情。老人不是“备用保姆”,他们也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近四成患有慢性病,体力和精力本就有限。强求他们扛起带娃重担,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家庭非得“啃老”不可?根子不在家庭内部,而在外部支持体系的缺失。截至2024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仅为3.2个,距离“十四五”规划设定的4.5个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一线城市托育资源稍好,但到了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地区,“托育难、托育贵”仍是普遍困境。

横向对比更显差距:法国0–3岁婴幼儿入托率超过50%,日本通过“认定儿童园”体系覆盖了大量家庭,而我国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仍不足20%。这种结构性短板,硬生生把育儿压力转嫁到了祖辈肩上。

当然,也不是全无希望。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城市已在尝试破局。比如上海推出的“社区宝宝屋”,提供免费临时托育服务;杭州、成都等地开始发放育儿补贴。这些探索值得肯定,但覆盖面还太小,远未形成系统性支撑。换个角度想,如果社会能提供可靠、可负担的托育服务,很多家庭根本不需要“求”老人出山。

在我看来,健康的家庭关系,必须建立在清晰的责任边界之上。专家普遍建议:老人是否带娃,应完全基于自愿,而非义务。如果老人愿意帮忙,子女应当心怀感恩,主动分担家务,甚至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或情感补偿;如果老人婉拒,也该理解并自行安排育儿方案。

重点来了:父母承担主体责任,祖辈适度参与,孩子才能在有爱而不失序的环境中成长。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加快构建真正的“育儿友好型”支持体系,减少对隔代养育的路径依赖——这不仅是家庭的事,更是公共政策必须回应的现实课题。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你:如果老人帮你带娃,你有没有主动给过生活补贴?或者哪怕只是郑重地说过一句“谢谢”?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恰恰是维系亲情与尊重的纽带。

毕竟,亲情不该是理所当然的付出,而应是双向奔赴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育儿   老人   情分   本分   祖辈   家庭   父母   亲情   义务   子女   现实   体系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