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内,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泥尔河乡卫星村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静立凝神,目光久久停留在展柜中那些岁月斑驳的展品上——一个褪色皲裂的桦树皮饭盒和一把刃口已被时光磨蚀,却仍隐现寒光的马刀。
这些静默的器物,被赋予了历史的低语,仿佛穿越回八十年前那片凛冽而炽热的土地。它们讲述着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也无声地传递着那一代人穿越风雪、以生命坚守信念的壮烈与崇高。
八十载春秋走过,昔日的烽火大地,正迎来一场充满生机的丰收。低垂的稻穗在晨露中泛起金光,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粼粼水波间,成群的白鹅优雅地舒展羽翼。
在村民张成宝挥汗扩建的鹅舍旁,阳光透过砖缝斜照进来,黝黑的面庞绽开沟壑分明的笑纹:“从前土里刨食,靠天吃饭。如今铁路工作队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养鹅致富路。”
作为革命老区,绥棱县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印刻着抗联英雄的足迹。赵尚志、李兆麟、于天放等抗联将领曾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苍松掩映下的白马石遗址肃然挺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西征会师”的壮烈与豪情。
2017年,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开始承担绥化市绥棱县泥尔河乡卫星村的定点帮扶任务。当时的卫星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常住人口持续外流,发展面临重重困难。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走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经过深入调研,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庭院肉鹅养殖产业。这一“小规模、低门槛、高效益”的产业模式,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村庄沉寂多年的希望之门。
在“村集体集中养+贫困户分散养+专家全程指导+订单保底回收”的创新模式下,卫星村的养鹅产业日益兴旺,村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技术员穿梭于各家院落,耐心讲解养殖要领,当初免费发放的一只只鹅雏,如今已成为农户眼中的“金疙瘩”。
曾经的贫困户纪文化,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他从饲养90只鹅雏起步,仅用四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年出栏2万只成鹅的养殖大户,年纯收入接近30万元,更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以前总担心销路不畅。”纪文化感慨道,“但在铁路部门全方位的帮扶下,我们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养殖体系,不仅拥有了稳定的自主销售渠道,连专用的运鹅车都能直接开到养殖场门口,真是太方便了。”
秋风轻拂过由卫星村老村委会改造而成的铁缘农副食品加工厂,空气中弥漫着蒸煮糯米的清甜香气。工作队队员明涛正在仔细调试新安装的速冻设备,为即将到来的豆包生产旺季做足准备。
这一派忙碌景象,正是驻村工作队立足卫星村实际、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2021年,围绕“巩固既有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就业岗位、构建全产业链增效”的发展思路,工作队推动建起了这座豆包加工厂,着力打造“黏稻米种植+豆包加工+市场化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项目,旨在为村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前冬天蹲墙根唠嗑打发时间,现在生产线上忙得热火朝天。”脱贫户张桂兰介绍,如今他们的豆包已销往海南、辽宁、内蒙古等地,年利润可达30多万元。
“当年抗联战士曾为这片土地洒下热血,今天我们要让土地生出‘金子’。”怀着这样的信念,驻村工作队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新时代的“第二战场”。排水系统与绿化带蜿蜒延伸,昔日泥泞杂乱的村巷,如今已成为村民们口中“路灯一直亮到心坎里”的幸福路。
环境整治,更是一场重塑民心的“攻坚战”。在清理2.8万延长米边沟垃圾的过程中,工作队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铿锵誓言:“我们要让抗联战士曾经守护的土地重现光彩!”
如今,焕然一新的村民服务中心集纳了医疗、文化与政务服务功能,广场上舞步欢快,旋律悠扬,展板上讲述的是荡气回肠的抗联历史。
夜幕低垂,文化广场上灯光如星星般渐次亮起。村民们围坐成一圈,静静聆听老支书讲述当年东北抗日联军西征会师的壮烈往事。
这片土地
曾经浸润着英雄的热血
如今,这里的人们正用辛勤的汗水
浇灌出更加绚烂的振兴之花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