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广东女孩全红婵身穿一件白T恤、背着黑色书包,低调现身暨南大学新生报到现场。
她没有化妆,也没有团队陪同,只是安静地走在人群中。作为东京奥运会的跳水冠军、无数人心目中的“天才少女”,她的到来本应是一场“掌声不断”的迎新典礼。
然而现实却是,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不是祝福,而是嘲讽:有人说她“胖成这样还读大学?”有人质疑她“靠金牌走后门”,还有人翻出早已澄清的旧谣言故意传播。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全国妹妹”,如今却在成年门槛刚刚跨过的时候,成了网络暴力的靶心。
央媒一篇新闻报道,用一组冷静的镜头,还原了她如今的真实状态,也提醒所有人:造神容易,放过一个人,却很难。
“全红婵胖了”,这是她入学当天最先登上热搜的关键词,看似简单的描述,却成了舆论的导火索。
有人拿她东京奥运时瘦小结实的身材和如今的照片作对比,然后断言她“状态下滑,职业生涯快结束”。
还有人直接讽刺她“冠军变主播”、“跳不动了就上学捞名气”;甚至更有甚者,把她免试入学说成是“走后门”,讽刺她“连拼音都不认识”。
但这些评论,真的合理吗?
其实,全红婵的保送资格完全合法合规。
按照国家政策,获得世界冠军、国际级运动健将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重点高校体育类专业。
她选择进入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不仅符合标准,也是一种对职业生涯的延伸和转型。
至于身材变化,更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
巴黎奥运周期内,她的身高从1米43涨到将近1米50,整个人进入了青春期的快速发育阶段。体重增加、肌肉线条变化,都是女性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她不是“退役了放飞自我”,而是在完成一个运动员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
问题是,公众不想看到“正常”。
他们只记得那个在东京跳出三个满分动作的小女孩,只记得她颤巍巍站在领奖台上说“想吃辣条”,只记得她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冠军镜像。
而当她开始长大、发育、上大学,变得更像一个普通人时,人们却开始不满:“你怎么不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了?”
这不是对她的失望,而是对“神话破灭”的焦虑。
如果说对一个公众人物的身材和学历攻击还算“网络惯例”,那对全红婵家庭的持续围观和骚扰,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社会病态”。
自从她在东京一战成名,她的老家广东湛江麻章区马踏镇,就成了不少主播、博主的“打卡地”。
他们成群结队来到她家门口,有的在院子外架起直播架,有的甚至越过篱笆窥探屋内。她的爷爷曾在采访中无奈地说:“连午觉都睡不好。”
更离谱的是,有人用AI伪造了她的声音,制作了一段“全红婵卖鸡蛋”的带货视频,配上虚假的亲民语气,在多个平台投放广告。
不少人信以为真,跑到她家门口大骂“炒作”。她的哥哥不得不出面澄清:“我们没有任何商业合作,请大家不要再传播谣言。”
除了AI带货,还有人翻出早就辟谣的“诈捐400万”旧闻进行“二次传播”,甚至质疑她家新建的平房“是不是用捐款盖的”。
当暴雨袭击她家所在村庄,有人发视频称“冠军家也会被淹”,语气中透出一种“幸灾乐祸”。
这些人不是在关注她,而是在消费她。
她没有开直播、没有接广告、没有过度曝光,她的家人也从未利用她的名气做生意。即便这样,也没挡住这场“全民围观”的持续发酵。
她和家人就像被困在舞台中央的主角,周围是永远不愿关灯的观众。
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造神容易,卸神很难”。他们不是想看你生活得好,而是想看你跌落人间。
全红婵没有发长文,没有回怼,没有开直播哭诉。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这不是“刚”,这是一种沉默的自我保护。她不想解释太多,因为她早就发现,网络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你越解释,越显得你“在乎”;你越低头,越容易被踩。
她选择上大学,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她把奥运战袍签名捐给学校,是一种礼仪的延续。
她带家乡特产送给苏炳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些动作都不复杂,却被人解读为“作秀”“刷存在感”。
可她从没说自己要当明星,只是想当一个运动员。
她没有消失在赛场,只是在经历一个运动员必须面对的“身体变化期”。
跳水是一个对身体控制极其苛刻的项目,尤其是207C这样的高难动作,对身高、体重、肌肉发力的细节要求极高。
身高长了7厘米,体重稍有变化,动作就容易失误。这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在成长。
她正在长大,但观众却不愿意放手。他们希望她永远是那个“跳水小天才”,永远笑着说“还没吃过辣条”,永远赢、永远瘦、永远乖。可她不是人偶,她是人。
过去我们喊她“国民妹妹”,现在却骂她“退役废物”。这不是她的错,是我们把她困在了自己编织的神话里。
央媒用一篇冷静的新闻稿告诉我们:全红婵只是个18岁的女孩,她的成长,不应该被舆论当成一场“全民监督”。
她不是神,也从未自称过神。她只是刚好跳水跳得很好,刚好拿了块金牌,刚好被我们看见了。
但被看见,不代表就得被审判。
我们该问的是:为什么我们总热衷于捧一个人上天,然后又急着看她摔下来?全红婵的遭遇,是一次关于“公众人物成长空间”的集体试卷。
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如何造神,而是如何放过一个人。
让她成为冠军,是她的能力;让她成为普通人,是我们的修养。
别再为“造神”鼓掌,更别为“毁神”起哄。给她一点空间,也给我们自己一点尊重别人的能力。
她的跳水动作可以打满分,她的人生轨迹,却不该被别人打分。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