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发与活化利用抗日战争红色文化遗址


深入开发与活化利用抗日战争红色文化遗址


——呼和浩特红色旅游的创新实践与教育价值


作者︱孙树恒



来到呼和浩特三十多年了,对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景点素不陌生,每两三年便会前往参观学习。尤其是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年年都去,每一次感触都不一样。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时探访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景点,更添特殊意义。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八十年后,人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红色旅游中重温峥嵘岁月,心中更添对历史的敬畏。


在这股红色热潮中,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亦焕发生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李齐沟郝区政府遗址、得胜沟八路军司令部遗址等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址,如今已被串联成一条红色旅游景区带,成为自治区内传承民族精神、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众多参观者专程至此缅怀先烈,体悟革命精神。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在抗战时期既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战略要地,更是各族同胞协同抗敌的主战场。从大青山的密林窑洞到土默川的村落街巷,革命先辈战斗的痕迹无处不在。以赛罕区巴彦街道前罗家营村的白塔火车站为例,其毗邻白塔,1921年投入使用,是京包铁路的重要站点。1937年被日军侵占后,站房及周边设施虽有改建,但其在抗战中的战略作用未曾削弱,军事物资运输、人员调度均以此为枢纽,留存至今的信号房、碉堡等老物件,仍默默镌刻着当年的烽火故事。


随着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这些散落于草原的红色遗址,已从寂寂无闻的旧址,蜕变为承载集体记忆、直抵人心的"活课堂"。


今年国家将举行阅兵仪式,这绝非寻常仪式。其旨在昭示全体国人:我们未曾忘却往昔苦难,亦未淡忘先烈牺牲;更在展现国家守护和平的能力与面向未来的底气。这与红色旅游的意义一脉相承,皆在提醒世人:今日安宁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爱国精神当代代相传。



呼和浩特的红色景点正探索创新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与活化发展。其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场景活化、科技赋能、业态融合,让沉睡的历史"苏醒",使红色文化更贴近大众。


(一)场景革命:从"静态观瞻"到"沉浸参与"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在于场景的历史还原。呼和浩特的红色景点已突破"仅以静态展品供人观瞻"的模式,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引导游客参与,推动体验从"看热闹"向"生发出深切感悟"转变。


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景区依循当年八路军生活场景,复原了窑洞、指挥室、枪械修理所等。游客可身着八路军军装,体验住窑洞、编草鞋、传情报等活动,亲历这些场景,便能深切体会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抗战的艰辛。


土默特左旗抗日游击队旧址重点保护纪念碑、悼念广场、烈士墓群等建筑,其核心遗存碉堡遗址,见证了1938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奇袭陶思浩镇的著名战斗场景。


(二)科技赋能:虚实交融,丰富体验维度


科技赋能为红色历史的"活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逐步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将虚拟元素与现实场景交融,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军民团结抗日的场景,通过照片与模拟医院重现战斗画面,恍若穿越至1938年八路军挺进大青山之时,得以"亲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的场景;土炕、油灯等老物件旁,亦能投射出当年的影像,耳畔可闻战士们使用这些物品的故事。


不过,土默特左旗抗日游击队旧址展示仍沿用传统模式,尚未普及这些技术。未来尚需进一步探索,推动科技应用的普及化。例如在白塔火车站,可借助技术手段让游客"目睹"当年物资运输的繁忙景象、"聆听"调度指令,使历史脉络更为清晰。


(三)业态融合:联动发展,增强红色旅游活力


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践行"红色+"理念,推动多业态融合联动,使红色旅游更具内涵与活力。


"红色+文创"成效显著。从革命故事与老物件中汲取灵感,研发的这些文创产品兼具红色文化内涵与生活实用性。"红色+研学"专为学生群体设计课程,如"重走抗战路"徒步活动、"红色故事会"比赛、修复革命文物实践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于实践中铭记历史。


"红色+乡村振兴"成效尤为显著。大青山周边村落依托红色旅游,兴起农家乐、民宿,村民烹制的莜面窝窝、手把肉等特色美食广受青睐,自产农特产品亦借此拓宽销路。红色旅游与乡村经济相互赋能,实现了协同发展。


无论何种创新,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始终坚守初心,红色为魂,旅游为体。一方面深入挖掘革命遗迹、老故事、红色歌谣中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借助科技与文化创新,将红色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如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土炕、油灯、生锈的步枪,诉说着战士们在严寒中与日寇周旋的历程,他们挖窑洞、搭窝棚,以骑兵战术击退敌人,让红旗始终飘扬在大青山巅。土默特左旗抗日游击队旧址的马鞍、马灯,既铭记着草原儿女的英勇,也见证了各族人民共抗外敌的深情。这些遗址串联起呼和浩特的抗战记忆,每一处都承载着不屈的精神,让红色根脉代代相传。



时代价值:红色文旅的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呼和浩特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文旅业态,更在当代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成为培育爱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激励使命担当的生动教材。


(一)厘清历史脉络,凝聚民族共识


红色旅游让人们得以触摸历史温度、体悟历史厚重,助力民众串联民族记忆。在呼和浩特的红色景点,通过观文物、体验场景、听故事,拍摄情景剧,微电影,影视剧,让人们能清晰认知抗战时期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历史,深刻理解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铭记草原儿女为民族解放所做的卓越贡献。这种亲历式的历史认知,较之于书本知识更具说服力,有助于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梳理历史脉络,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铭记先烈为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蕴含深厚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红色旅游则是传承这些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中,感受八路军"爬冰卧雪守边疆"的坚定信念,体会游击队员"马背上打天下"的无畏勇气,理解各族群众"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无私奉献,人们自然会油然而生爱国之情与先烈之敬。这种情感非外力强加,而是源于亲身体悟,足以刻骨铭心。


(三)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奋进力量


内蒙古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资源,镌刻着抗战时期各族同胞并肩作战、协同抗敌的历史,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土默特左旗抗日游击队旧址,复原的"蒙汉联军共同抗敌"场景,生动展现蒙古族、汉族群众如何超越民族界限,组建武装抗击日寇;大青山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展览,讲述各族群众为八路军送粮草、救伤员、传情报的故事,使人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今日才有,而是早已深植于历史土壤。这对青少年尤为重要,助力他们自幼树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乃应有之义的认知,从内心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红色旅游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动力,激励各族群众在新时代继续携手奋斗、共创美好生活。


(四)激励使命担当,明晰前行方向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蕴含着指引当下生活的精神力量。呼和浩特的红色旅游深入挖掘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当代人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以生命诠释"初心使命";在百灵庙起义旧址,爱国志士挺身而出的壮举,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些精神历经八十载岁月,依然能激励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


众多单位与学校将红色旅游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参观后组织研讨"新时代如何担当使命",引导人们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有学生在体验后写道:"先辈那般艰苦尚能坚守,我们身处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应努力成长为有用之才。"这种精神的传承,让红色旅游成为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担当使命、奋勇前行的"加油站",推动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八十载岁月流转,红色精神历久弥新,愈发彰显磅礴力量。呼和浩特红色旅游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历史遗址蜕变为鲜活的教育课堂,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精神具象。在政策引领与规划指导下,借助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红色旅游正以更多元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里的每一处红色遗址,都诉说着不屈的抗争历程;每一段革命故事,都传递着奋进的力量,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在新时代续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附:《远山的呼唤》

作者/孙树恒

题记:在2007年清明节,参观大青山八路军司令部遗址。

1、路

大山就象一把把欲望的剑。直插云霄

我所有的言辞都变得脆弱

风卷走了白云、马匹和硝烟

隆冬的小河不再喧哗,被阳光照亮

白桦树清瘦的容颜。远离尘土

一棵松树坚守洁净的山巅

苍茫的山峰覆盖细小的

村庄。稚嫩的脚丫站在路旁

指引村庄的方向。

她是一朵鲜血染红的格桑花

在寂静的大山深处默默开放

大风迅疾,炮声隆隆

村庄在喧嚣中慢慢苏醒

野兔深藏在树丛里,狼停止

沙哑的嘶叫。

蒿草拔起冬天的根须

叶脉凝固,迸发着火焰。大地向天空飘浮

风啊穿过大山的骨节

苍白的石头沉入沟壑,守护泥沙和芳香的小径

英雄的村庄啊,敞开宽阔的胸怀

在铺满碎石的道路上

幸福地呼唤和奔跑

2、我想哭

哭泣是常有的事,尤其到了中年

这可是脆弱的表现,还是新心中走入了冬天

难道走多远,哭泣就更长吗

当我发现,英雄鲜血洒落的地方

还有那么贫穷的村庄

靠天吃饭、三年绝收,年轻人远走他乡外出谋生

还有那英雄的母亲

十六岁给八路军做军鞋、鞋垫,缝补袜子,子女五人远嫁他乡,孑然一身度日

还有那么潦倒的乡亲

一间房子、一铺炕,一袋子过冬的粮食

一捆子柴禾足以温暖整个冬天

我真的想哭,我向神靠近了一步

良知唤醒了我的冬天,开始萌动、发芽

风让白桦树仰起头来,象我心一的女人

想稳住最初的彷徨,阳光擦亮了大山的眼睛

眼神象飞翔的鹰,我不敢面对

腿颤抖不已

我站在山峰上

在一阵鸟的鸣叫中

村庄小的象一只酒盅

担心掉进人世的空洞里

沉陷,迷乱。

3、石头

我看见你的时候

一片洁白,刺的眼睛发痛

风声隐约,在河滩上,山脚下

在阳光下闪着光亮

仿佛不小心,我就会陷落进去

我想找几块带回去

你却坐在那里不动

好象倾听远去的枪声,嘹亮的号角,战马嘶鸣

我突然听见有人的血骨在歌唱

拨亮残破的景致

当我抬起头,人们来来往往

那白色的石头,把我的肌肤划伤

红色的血液与白色的血液融合在一起

在我的嗓子里,打着旋涡

我的心中阵阵发紧,几乎要喊出声来

眼里却盈满泪水。

4、烈士纪念碑

它在那山冈上有四十年了,始终不朽

我知道,那是英雄的根基,那是血骨的给养

被风擦得锃亮,被雨刷得洁净,象一面镜子

想起将士们,仿佛他们偌大的胸腔里的

心跳,还在山野中抖擞、颤动

凝神倾听,曾经以森林为屏障的无线电台

那以大山深处谋局的战场,没有一点声息

环绕纪念碑,只有鸟鸣,在石头旁,草木中

野兔灵敏地向山下飞奔,令鬼子闻风丧胆的大青山

已渐渐消失了形迹

我用最后一滴高尚的血

在今天,或是明日,将一场大火点燃。

5、军号嘹亮

好似一阵军号声从耳边响过

想象当年的场景,奔驰的战马

战士握紧手中的枪,冲向鬼子

狠狠地打吧,打退来犯的敌人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钢刀插在敌胸膛!”

狠狠地打吧,让沉睡的大青山苏醒过来

“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

大地之声,人民之音。响在天地间

强烈地刺入

愤怒的撕咬

马蹄声、枪声、号声

战马贴紧地面嘶叫着奔来

用十万分的速度,不断地跨越

枪,神兵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杀声震天

号角,大地蕴藏着的一首英雄交响曲

撕破天幕

在古老苍茫的大青山,掀翻恶魔,撼动山神。

6、蒙古族抗日女英雄巴增秀

井儿沟,成为女英雄生命旅途的故乡

这情形,让生命的相思更葱茏

让一个孤儿不孤

她也许很漂亮,也很质朴

但更勇敢

她说过的话,一再被人念叨过

“为了民族解放,坚决抗日到底”。

艰苦的道路,没有阻挡英雄的脚步

筹集军用物资,开展生产自救

在一次反扫荡中,跌落山崖

一个美丽的躯体就这样消逝了

连她腹中的孩子

山野上开出大片的格桑花

飘荡着英雄芬芳的气息

是大地之爱,是母性之爱

山野不在有英雄长长的影子

我更愿英雄在初春穿着漂亮的蒙古袍

沐浴着清新的风,展现娇媚的容颜

像我们的姐妹,有爱的冲动和勇气

让一切都在时间的光环上,在甜蜜轻松的梦里滑过

(幼年父母相继去世,在姥姥家成长。1933年被叔叔接到包头读书,后转入土默特高等小学。在校,她受到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教育。不久被秘密送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41年6月改名李彤,到武归县政府任建设科员兼作文化和民族工作。1941年冬,奉派到敌我拉锯的井儿沟一带开展工作。此间她走遍几十个村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艰苦条件下为抗日游击队筹集粮、盐、油、鞋,输送军用物资,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掩护伤员休养等。当地群众称她为“女英雄阿拉更”。1942年春,带领群众在一次反扫荡的转移中,由于山路崎岖坎坷,以孕身爬山越岭,不幸跌于岩下牺牲。)

7、离别

我依依不舍地走在回来的路上

心底种满惆怅,开出了忧郁的花朵

有一点苦涩的味道

好想再一次聆听号角,唤醒一分良知

两分善良

我会赤脚返回,在阳光的早晨或午后

在秋蝉的祷告声中

我衔着一棵庄稼,合上满是饥渴的眼睛

我会让一阵风,捎上我的爱心

和一份密函,在村庄醒来前送达

井儿沟啊,凝望你山一样的豪气

蜷缩在你翻天覆地的梦里

难分难舍

当远山传来几声炮响

那是炸开的关隘

山神的野心已失去耐心

白桦树成了火炬

山谷中喷发出滚滚的烟雾

一个村庄的岩石开始碎裂,消融

到了该上路的时候

那棵不老松远远立在山崖上

不住的回头,峻峭的山峰渐渐暗下来了

风正轻抚着我遗忘在沙滩上的脚印

8、向井儿沟致意

请允许我,向井儿沟的乡村们

献出无限的热情,真挚的情愫

她那么无私值得赞颂

我向村干部致敬

在艰苦的环境,依然坚守

我为村庄祈祷

为贫穷担忧

天要黑了,要起风了

而道路没有尽头,愿望无休无止

我设想,在这个革命根据地

建立一个强大的阵地

欢乐的村民,在自己的梦中

练习飞翔

我希望淳朴的村民,要在汗水中加盐

以区别随之而来的雨水

我已写下烈士的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他们牺牲于黑夜、路上

人生的信仰和幸福的追求

我要在笔中灌满墨水

要为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庄

书写新的传奇

8、与一个朋友谈

在酒桌上,我与朋友谈起了“根据地”

多么遥远吗,井儿沟

不是,对于已经沉沦的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一杯清淡凉开水,

无须记忆,或是野外就餐的场地

或是买几块石头

把钱绅士地付给你

对于他的冷漠,我心存隐忍

一个生意人坐的是“丰田”

喝的是“青酒”

虚空的酒盅,苦涩变得多么揪心

讲起“亮剑”,说起“成吉思汗”

是酒作祟,还是基因使然

豪气渐渐苏醒,妄念支配世界

与他头脑中流逝的英雄

他伸出苍白的手指,做了个手势

一沓子人民币塞入“爱心”捐款箱

刹那间,通体透亮

几只攀缘的手静止在空中,迟迟没有落下

我嗅到了一种逃亡的气息

(2008年4月9日在《内蒙古作家报》刊登)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旅游   抗日战争   遗址   红色   文化   大青山   呼和浩特   红色旅游   历史   精神   村庄   旧址   土默特左旗   场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