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员、退休干部、国务院原副总理、河南郑州市巩义人吴桂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5日5时58分,在深圳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7岁。”
在吴桂贤上任国务院副总理前,她只是纺织厂里的普通女工。从女工到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人生?我们把时间的指针从2025年拨回到87年前。
1938 年,豫西大地在战火与饥荒的双重阴霾下瑟瑟发抖,吴桂贤就出生于河南巩义县一户贫苦农家。9 岁的吴桂贤,在饥饿与恐惧中,跟随父母踏上了逃荒之路。他们背着简单行囊,一路风餐露宿,穿越广袤平原,跨越黄河天险,最终抵达陕西。
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群,生活的艰辛并未因此减少。
1951 年,年仅 13 岁的吴桂贤,看着家中揭不开锅的窘境,毅然决定踏上寻找工作的征程。
刚开始,她是在远房姨妈家打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衣、做饭、打扫,手脚被冷水泡得通红皲裂,深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休息。这样的生活显然不是吴桂贤想要的,所以当她得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开始对外招工时,毫不犹豫地给自己报了名。
吴桂贤的年纪,并没有达到入厂的标准,但是招工负责人见她身世悲惨,身上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他们还是破例把她招进了工厂。
吴桂贤和一个名叫赵梦桃的女工分到一个小组,她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工作上埋头苦干。吴桂贤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她是一个会顺着时代不断向上攀爬的人。
1963 年的春天,西北国棉一厂的纺织机台依旧昼夜轰鸣,却再也见不到那个总爱把发辫盘得利落、穿梭在机台间的身影。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因病离世,这个噩耗如重锤般砸在吴桂贤心上。作为朝夕相处的工友,她们曾在同一排织布机前切磋技艺,在休息时分享生活点滴,赵梦桃手把手教她改进操作法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阴阳两隔。
望着赵梦桃生前带领的小组,机台旁姐妹们红着眼眶的模样,吴桂贤知道,自己必须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技术骨干,她本就对纺织工艺稔熟于心,但真正要扛起 “梦桃小组” 的大旗,不仅是技术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延续。
吴桂贤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处处事事起带头作用。但是她也知道,个人能力还是有限的,应当团结姐妹来挑重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吴桂贤所带领的小组每次都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不久后,她就升任西北国棉一厂副厂长。
对于那个时候的吴桂贤来说,她主要的任务就是带着组员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至于其他的,暂时不在吴桂贤的考虑范围之内。但令她没想到的是,1975年发生了一件扭转她人生道路的事。
1975年,毛主席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提出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而且还需要女性。这年,吴桂贤受邀来到北京。来到北京后,吴桂贤感到很迷茫,因为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要来北京做什么。
见到周总理后,吴桂贤第一句话不是问周总理好,而是问周总理:“让我来北京有什么任务?”周总理笑着对她说:“你猜对了,就是要给你安排任务,而且是大任务!”
会议室里,周总理看向对面的吴桂贤,目光中满是信任与期许。见吴桂贤那双因长期劳作而布满老茧的手,正局促不安地绞着衣角,眼神里写满了困惑与茫然,周总理微微向前倾身,声音沉稳而有力:“要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瞬间让吴桂贤怔住。她瞪大了眼睛,嘴唇微微颤抖,脑海中一片空白。回过神后,吴桂贤急忙站起身,声音带着几分慌乱和诚恳:“周总理,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可我是真的干不了啊!”
闻言,周总理对她说:“许多事情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的,我这个总理也是如此。”
听了周总理的劝解,吴桂贤也渐渐放平心态,接受了自己是国务院副总理这一事实,那一年,吴桂贤只有37岁,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
按理来说,吴桂贤是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的,她甚至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当工厂里的厂长,但是吴桂贤还是准备回到陕西工厂去。1977年,也就是她上任两年后,她主动申请辞去了副总理职务。
辞任后,吴桂贤马不停蹄回到陕北,回到那见证着她成长的西北棉一厂工作,任党委副书记等职。
北京繁华的生活固然便利,但西北棉一厂的生活也让她感到稳定、满足和踏实。
1988年春天,深圳考察团由副市长朱悦宁带队来到陕西考察,其间有深圳外贸集团的副总经理李瑞荣,他所在的国企与港商合资建了一个三资企业——鸿华公司。
他们想要将这个公司办成纺织厂、印染和服装一体的公司,所以在陕西考察期间,他们特意来到吴桂贤所在的厂子参观。
参观完后,深圳方面的人问吴桂贤:“吴书记,您到过深圳吗?”
“我去过,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去过一次。”
“您对深圳的印象如何?”
“很好啊!那边生活节奏快,城市修建得也非常好。”
“那请您来我们深圳工作怎么样?”
在吴桂贤看来,这无非是对方的一句客气话,她完全没觉得对方是真的要邀请自己去。怎知对方非常诚恳地要和自己谈合作,为了能让吴桂贤来深圳上班,他们还特意宴请吴桂贤一家。
真心换真心这个道理放在社交上适用,放在工作上也适用。对方的真诚邀约让吴桂贤松了口,但是她又想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从北到南需要长途奔波,她的身体能不能支撑住是个问题,再加上她已经习惯陕西的一切,现在让她去南方,她也舍不得自己的家乡啊!
所以在饭桌上,吴桂贤还是拒绝了他们,深圳方也因吴桂贤不能去深圳而感到可惜。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原本板上钉钉的事却出现转机。
吴桂贤的丈夫是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他虽然对深圳不了解,但是他曾去西欧做过考察工作,他认为西方的市场经济正在为我们借鉴,而深圳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比内陆快。
吴桂贤听丈夫这么一分析,她突然萌生了想要去深圳继续打拼的念头,后来是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吴桂贤离开了陕西来到深圳,任鸿华纺织印染公司副总。
从1988年来到深圳后,吴桂贤的工作重心和生活重心也就放在了深圳,她一直做到1995年才退休。
深圳让她的事业再次腾飞,但她没有忘记陕西。在深圳工作期间,吴桂贤多次为两地的企业牵线搭桥,做了大量工作。她曾为重修黄帝陵募款捐了25万元。
平时如果有陕西的乡亲来深圳办企业,她总是热情地前去帮忙。
吴桂贤的童年被贫穷困扰,她明白,如果那些孩子因经济发展水平低而被留在山里,那他们永远走不出来,永远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绚丽多彩的人生。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伞。2006年,吴桂贤来到甘肃会宁。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少雨干旱,土地非常贫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基本“与世隔绝”的地方,却成为了西北教育大县和“高考状元县”。但是这里却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已经快到要开学的日子了,还有380个孩子连上学的路费都没有。
孩子们的贫苦生活让吴桂贤想到自己的童年,想起她在地里挖野菜充饥时的画面,她当年就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没能读大学,而这也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吴桂贤决定要为这380个孩子筹集路费。由于时间仓促,吴桂贤利用一切时间为孩子们筹集路费,最后筹集到了9万块,成功帮助了孩子们。
从这个时候开始,吴桂贤开始考虑教育扶贫的问题。她告诉身边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希望可以发挥余热募集善款,来帮助、扶持更多的贫困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们上学。”
除了帮助孩子们上学之外,吴桂贤还为整个西部筹集公益款项,用来支援西部发展。2003年汉中水灾泛滥,当时募集50万的衣服运到陕西以解燃眉之急,后来又募集了100万用于当地学校建设。
吴桂贤事业有成,家庭也非常美满。她和丈夫相濡以沫几十年,孩子们也非常争气,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从新中国第一代女工,到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再到热衷于扶贫工作的“爱心妈妈”,吴桂贤用画笔书写了她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2025年5月1日上午8点30分,吴桂贤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深圳殡仪馆举行,老人家一路走好!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