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月23日,托洛茨基站在斯莫尔尼宫冰冷的走廊尽头徘徊,猛然间看到列宁办公室的门开了。
列宁缓步而出,脸上刻着前所未有的疲惫与决绝,他刚刚在俄共中央委员会上以7票对6票的微弱优势,强行通过了对德媾和的决定。
托洛茨基捕捉到列宁眼中一闪而过的痛楚,突然明白这位令人无比敬重的革命导师即将亲手签署一份令苏俄尊严荡然无存的条约。
面对德国大举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该如何度过眼前的难关?
列宁深思之下,决定主张对德妥协,割让乌克兰等地并赔款30亿卢布,并通过中央委员会强行通过了这一屈辱的条约。
十月革命之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联合武力干涉俄国,其中又属德国的进攻最为猛烈。
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之下,苏俄根本无力抗衡,求和的谈判则是苏俄面临的唯一选择。
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代表团团长越飞率队走进谈判厅时,德军代表霍夫曼甚至没有起身相迎。
德国人傲慢地展开地图,用红铅笔划出令人窒息的领土要求: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部分领土,以及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全部疆域。
就在越飞等人惊愕之时,霍夫曼又提出了30亿卢布的赔款,苏维埃财政代表卡拉汉手中的钢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
消息传回彼得格勒,莫斯科炸开了锅。
布哈林在中央会议上激动地挥舞拳头表示:
这是对革命的背叛!我们要点燃世界革命的烈火!
他身后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们高喊战斗口号,仿佛胜利唾手可得,列宁却独自站在窗边,望着涅瓦河上漂浮的冰块:
德军距离彼得格勒只有几天路程,而我们的士兵正在用步枪交换面包。
1918年1月28日,托洛茨基在谈判桌上抛出震惊世界的“不战不和”宣言,当德国代表愤怒离席时,托洛茨基向列宁汇报德国的愤怒。
列宁接到电报时面色煞白,他深知这无异于给德军递上进攻的借口,果不其然,七天后德军发动“拳击行动”,铁蹄所至如入无人之境。
德军进攻的速度超乎所有人想象,2月18日,明斯克陷落;21日,基辅告急;25日,德军先锋已抵达普斯科夫郊外。
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内,布哈林派成员仍在慷慨陈词主张让德国占领更多的土地,以激发民众全心抗德,可列宁却猛然起身拍桌,桌上茶杯震落粉碎呵斥道:
你们是在用苏维埃的棺材做演讲台!
1918年2月23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在硝烟弥漫中召开决定命运的会议。
窗外隐约可闻德军炮声,室内激辩已达白热化,斯大林意外地站在列宁一边,直言苏维埃当前最需要的是喘息空间。
最终在中央委员会代表表决时,托洛茨基最终投下弃权票,而当7票对6票的结果揭晓时,列宁立即口授电文:
接受德国全部条件,立即签约。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要塞的签字厅里寒气彻骨。
苏维埃代表格里戈里·索科里尼科夫握着钢笔的手不住颤抖,当他签下名字时,一滴墨汁晕染开来,如同俄罗斯淌血的伤口。
条约正文如匕首般刺目:126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占全国可耕地三分之一),6200万人口脱离统治(全国人口44%),30亿金卢布赔款(相当于300吨黄金)。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
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冲进克里姆林宫抗议,农民代表在苏维埃大会上撕碎文件。最戏剧性的是7月6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布柳姆金持枪闯入德国大使馆,将驻苏大使米尔巴赫伯爵当场击毙。
而在乌克兰粮仓重镇哈尔科夫,德国军官们举着香槟庆祝胜利,当地居民却排着长队如同木偶般等待救济面包。
在克里姆林宫的档案室里,布列斯特条约一直静静躺在橡木匣中,而列宁在一旁的批注在页边清晰可见:
用空间换时间,用黄金换新生。
这位现实主义的革命家以惊人的政治勇气,让襁褓中的苏维埃政权在屈辱中存活下来。
1918年11月11日,当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签署投降书的消息传来时,苏维埃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条约,然而被割让的土地并未回归,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已建立独立政权,乌克兰则陷入内战漩涡。
后来当1919年白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正是布列斯特条约赢得的八个月喘息期,让苏联红军得以重整旗鼓,最终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当列宁在1922年病榻上回顾这段往事时,曾对托洛茨基坦言:
布列斯特的妥协比十月革命的炮火更需要勇气。
当然,这份勇气不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而是在漫天骂声中清醒守护革命火种的担当。
如今,在布列斯特要塞旧址的纪念馆里,条约文本旁陈列着一把折断的军刀,在展厅出口处,列宁签署条约时使用的钢笔下压着泛黄的纸条,上面是还有他亲笔写下的箴言:
有时退却是最艰难的进攻。
参考资料:《苏联史丛书》、《苏联真相》等。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