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青藏高原深处的林芝市米林县的天刚刚亮,雅鲁藏布江下游传来隆隆机械轰鸣,打破了山谷间的宁静。
这一天,中国正式宣布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超级水电工程,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年发电量预计可达3亿千瓦时,一举刷新世界水电纪录,也为中国实现绿色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消息一经发布,国际社会瞩目纷至,媒体争相报道。一片掌声中,却夹杂着些许杂音。印度和孟加拉国以“担忧”和“关切”为名,发出质疑之声。
外交部对此迅速回应,态度坚定、言辞有力,不仅让国内民众倍感安心,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明确的信息依据。
这座堪称“世纪工程”的超级电站,注定不止是一项国家级战略工程,更是中国科技与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从项目设计、生态保护、技术突破到国际沟通,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从容与自信。
印度媒体向来对雅鲁藏布江的任何动向异常敏感。过去十年,每逢中国透露水电开发计划,总能引来印度方面的激烈反应,外交部召见、媒体炒作、政客发声,几乎成了“标配”。曾几何时,印方甚至扬言:“中国若动雅江一寸水,下游五亿人将陷入干渴。”言辞夸张,毫无科学依据。
这一次,中国正式官宣工程开工,印度政坛却出奇地沉默。莫迪政府既未公开表态,也未通过外交渠道表达抗议,只有个别地方官员私下表示“希望中方分享水文数据”。
这一反常的“安静”,引发舆论热议。熟悉中印博弈的人都明白,印度的沉默,并非释然,而是无奈。
印度对水资源的强硬态度,从对巴基斯坦的“水霸凌”行为中可见一斑。仅2025年初,印度单方面撕毁《印度河水条约》,关闭杰纳布河水闸,导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70%的农田灌溉瘫痪。
雨季来临时,又无预警泄洪,造成178人死亡的惨剧。联合国安理会将其定性为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印度的“水牌”战略暴露无遗。
如今面对雅江工程,印度不再高声叫骂,一方面是意识到中国的工程设计科学、透明,无法借题发挥;另一面,是其自身也陷入多线压力。中美摩擦、美印贸易僵局、印巴水争激化,再掀波澜只会自食其果。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技术,工程年取水量仅占河流年径流量的3.2%,同时配备生态流量泄放系统,确保下游最小下泄流量不低于天然水平的10%。
工程建立5G+北斗监测系统,实时分享水情数据,印度水利部官员私下承认:“中国的数据比我们自己的监测站还准。”
面对孟加拉国的“疑虑”,中国也早有准备。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7月23日记者会上回应称,工程建设严格遵守中国行业最高标准,不会对下游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他强调,中国在跨境河流开发中始终秉持高度负责任态度,在项目规划初期就已与下游国家开展必要沟通,并积极参与水文报汛、防洪减灾等合作。
孟加拉国担心贾穆纳河水量变化影响民生与农业发展,中方对此通过双边机制解疑释惑,并承诺保障下游合理用水需求,避免河流人为改道,项目核心功能仅限于清洁能源开发。
美国媒体也没闲着,彭博社记者在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接连发问,称工程可能“危及生物多样性”、“影响下游生计”。郭嘉昆一针见血地回应:该工程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不需外部许可,旨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改善民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实际上,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国范围内的“十年禁渔”政策已实施第五年,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的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显著。
退耕还林、治沙工程成果斐然,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全球绿化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这些真实努力,是对所谓“环保质疑”最有力的回应。
同样引发关注的,是法国媒体的“突如其来”。几家法国主流媒体在工程开工后迅速“发难”,声称中国电站是“定时水炸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威胁南亚国家水安全。文章引用多份“环保组织报告”,却对中国早已公开的技术资料只字不提。
更令人玩味的是,法国自身也在境内大规模开发水电项目,瑞士莱茵河上的水坝同样影响周边生态,却被西方誉为“绿色典范”。对中国项目却上纲上线,显然是“西方双标”的老戏码重演。
这种“软对抗”背后,是对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崛起的焦虑。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可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亿吨,为中国2035年清洁能源目标贡献近10%。项目还将创造5至10万个就业岗位,为西藏地区每年带来200亿元财政收入。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站大部分电力将用于“外送消纳”,不仅满足西藏本地用电,还将为南亚地区工业发展提供稳定能源支持。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的电力短缺问题由来已久,若能以建设性态度参与合作,完全有可能实现区域共赢。
中方明确表示:不垄断、不武器化、不干扰他国用水。工程设计避开生态敏感区,建设标准执行中国最严规范。
郭嘉昆强调:“中方将继续加强与下游国家的沟通合作,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立场,体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诚意与担当。
法国的“着急”,印度的“沉默”,孟加拉的“担忧”,看似态度各异,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雅江工程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国际格局下的一场博弈。有人担心中国掌握水资源话语权,有人害怕中国技术领先带来的影响力提升。但无论外界如何“唱衰”,中国的脚步不会停下。
工程开工前,进行了多轮生态评估,并设置专门生态补偿机制。工程团队采用耐候钢、数字地质检测系统、智能调度平台等技术,确保工程绿色、安全、高效。这些努力,才是对“质疑”最有力的回应,而非口头辩解。
雅鲁藏布江流淌千年,从雪山奔腾而下,穿越峡谷与平原,最终注入南亚平原。如今,它不仅承载着清洁能源的梦想,也见证着一个国家在绿色转型上的坚毅步伐。
中国不怕质疑,也不惧争议。真正的信任,是源自透明与实力。真正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之上的 。水电工程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一座大坝、一组涡轮,而是国家的命运与区域未来的纽带。
世界的河流不该被用作挑衅的工具,而应成为连接发展的桥梁。中国愿意建桥,不愿筑墙;愿意合作,不愿对抗。这一点,从雅江工程的一砖一瓦中,已然体现得淋漓尽致。未来的答案,也将由这条河流,静静地流淌出来。
信息来源:
印、孟关切雅下水电工程,外交部:不会对下游产生不利影响
2025-07-23 15:34·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