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豆市场最近上演了一出“过河拆桥”的戏码!中国给了巴西赚大钱的机会,没想到对方反而坐地起价。
这边美国大豆堆得粮仓都快撑破了,那边巴西却仗着暂时垄断的地位,把报价抬得离谱。
中国买家直接掀了桌子:不玩了!这场围绕大豆的博弈,既是商业较量,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考验。巴西这波操作,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要说今年国际大豆市场最戏剧性的转折,莫过于巴西的“坐地起价”和中国的“集体停购”。
一边是明明丰产却硬抬价的“贪心操作”,一边是忍无可忍后的“绝地反击”,这场价格战的背后,藏着全球大豆贸易的深层博弈。
先看巴西这波涨价有多离谱,说白了就是“无中生有”的宰客。

从供需基本面看,涨价的理由压根站不住脚。
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10月发布的月报显示,2024/25季大豆产量已上调至1.6787亿吨,同比增长13.6%,换算成蒲式耳就是63亿蒲式耳的历史新高。
美国农业部(USDA)同期报告也明确,全球大豆产量达4.184亿吨,供应格局相当宽松。可就是在这样的供需格局下,巴西卖家却敢公然“敲竹杠”。

他们的底气全来自对华供应的主导地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7331万吨进口大豆中,71.6%都来自巴西,美国占比只剩22.8%,且5月后中国对美豆新订单就已归零。

借着这种依赖,巴西直接把报价抬到了离谱的程度:
报出的价格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基准价足足高了2.8到3美元/蒲式耳,一艘6万吨级的货轮,中国买家光溢价就得多掏180万美元。
更过分的是,巴西还玩起了“双标”定价,给欧洲客户的报价居然比中国低20美元/吨,到岸价对比美国大豆更是高出250美分/蒲式耳。
这种区别对待简直把“宰客”写在了脸上。

不仅如此,巴西还动起了“炒作”的歪心思。
今年上半年巴西部分产区确实出现干旱,但世界气象组织(WMO)早有预测,此次干旱对巴西大豆产量影响有限,反而阿根廷受拉尼娜影响更大。
可巴西卖家却借此炒作“减产15%”的虚假消息,硬生生把大豆价格从9月的每吨500美元炒到10月的700美元,涨幅直接翻倍,远超往年600美元的价格上限。

他们打的算盘很清楚:中美博弈下中国短期进口渠道单一,想趁机“赚一笔快钱”。
这种毫无底线的涨价,直接把中国压榨企业逼到了悬崖边。
卓创资讯10月中旬的测算显示,按巴西新报价加工1吨大豆,企业亏损就超过200元人民币,下半年以来不少企业早已濒临亏本边缘。
一边是巴西的漫天要价,一边是国内企业的生存危机,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

“敢停购,是因为手里有粮。”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说得明明白白,当前国家大豆战略储备已经达到4500万吨,够全国吃3个月以上,相当于半年的进口量。
这可不是随便喊的口号,光2023年中储粮在东北的收储力度就很惊人。

仅富锦直属库一家,当年3到4月就收了11.5万多吨国产大豆,整个黑龙江还启动了47.88万吨的地方调节储备收购。
有了这么厚实的家底,哪怕短期进口断供,只要一抛储,就能立马平抑价格,根本不怕别人“卡脖子”。
光有储备“压舱石”还不够,进口渠道的“分流阀”同样关键。

我国早就跳出了“单靠巴西”的死胡同,2024年从16个国家都买了大豆,真正做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当年阿根廷对华大豆出口额直接飙到70亿美元以上,是2023年的两倍;乌拉圭和加拿大也没闲着,合计占了进口总量的7%。

更妙的是,我国还在俄罗斯远东、东南亚悄悄布局新供应源,商务部在2024年农产品进口研讨会上就提过,这些新渠道能进一步分散风险。
就像荷兰合作银行早预言的,巴西想靠垄断抬价根本不长久,毕竟中国的选择多着呢。

短期应对能解燃眉之急,长期破局才是根本出路。咱们的第一步就是把大豆“自己种”的盘子做大。
当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总产量能达到2117万吨,比上年增长2.5%。
这可不是笼统的数字,黑龙江的高油大豆已经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富锦、海伦等主产区的亩产超400斤,油脂含量还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品质直追进口豆。

而且不光是自己种得多了,“减豆”技术的突破更让大豆的“不可替代性”打了折扣。
饲料行业是大豆消耗的“大头”,以前大家都觉得豆粕必不可少,现在杂粕替代早就成了趋势。
而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豆粕的比例从5%冲到了15%,算下来能减少上千万吨的大豆需求。

头部企业更是走在前面,新希望在2024年报里透露,他们的饲料豆粕用量普遍减少5%-8%,禽料甚至降了8%-12%,美国原料占比直接压到2%以下,还研发出“无豆养猪技术”入选了农业农村部的典型案例。
不光是新希望,牧原、邦基科技等企业也在推低豆日粮技术,整个行业都在跟大豆“解绑”。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国产和替代都在发力,为什么对外依存度还高达83.57%?这背后藏着中国粮食安全的深层考量。
我国人均耕地少,城市化还在占用土地,耕地资源实在金贵。
更关键的是,一亩主粮(水稻、小麦)的产量能满足一个人一年的需求,可一亩大豆顶多够吃两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优先保主粮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毕竟饭碗里得先有饭,才能再考虑“吃好”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想通了这层逻辑,我国才构建了这套“短期稳供应、长期降依赖”的组合拳。
短期靠储备和多元进口扛住价格冲击,长期靠国产增产和技术替代慢慢“脱敏”,既不跟现实国情脱节,又能一步步掌握主动权。

这下巴西扛不住了。
仓库租金从每月每吨10美元涨到15美元,涨了50%,农户租不起仓库,只能把大豆堆院子里发霉。
更惨的是,不少农民听了“涨价预期”,贷款买高价种子化肥,现在豆子卖不出去,贷款都还不上,国内舆论全在骂出口商“贪心”。
最近已有出口商悄悄降了0.5美元/蒲式耳,试探中国的反应。

反观美国,简直是“崩盘现场”。
要知道,中国曾占美国大豆出口的60%以上,一年能买超120亿美元的货,可今年5月起新订单直接归零。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8个月美国只卖给咱们580万吨大豆,同比暴跌80%,全美4200万吨大豆砸在手里,库存飙到980万吨的历史新高。
更惨的是10月伊利诺伊州那个27米高的粮仓,被积压的大豆压垮,816吨豆子倾泻而出,连附近的电都停了。

美国农民的日子更是没法过。
豆价跌到2008年以来的谷底,早就低于盈亏平衡点,收入直接缩水1/3,可种子、化肥成本已经连涨3年。

政府承诺的150亿美元补贴因为联邦停摆发不下来,就算发了70%也流进大企业口袋,家庭农场根本拿不到多少。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农场破产申请同比翻了一倍,有些地方农民自杀率比工业工人还高,年轻人宁愿进城也不愿接手农场,从业者断层越来越严重。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短期暴利终究难持久,信任才是国际贸易的根基。
巴西本来借着美国退出的机会,能牢牢巩固中国市场,结果非要坐地起价,消耗多年积累的信誉。
你觉得巴西会大幅降价挽回中国订单吗?中国该继续扶持阿根廷等新供应国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