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5日,阿拉斯加的美俄会晤刚落幕,特朗普就对着福克斯新闻的镜头,给中美之间悬而未决的“石油关税”议题来了个急转弯。此前美方多次放话,要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次级关税,可会晤一结束,特朗普的态度彻底松了下来:“鉴于这次会晤的情况,我暂时不会考虑因为购买俄罗斯石油对中国加征关税。”话里还留了点余地,说“可能不得不在两三周后考虑这个问题,但现在我们不必考虑”。
这个转变可不是随口说说,背后藏着美国的现实考量。外交部发言人早就亮明中方立场:中国同俄罗斯开展正常经贸能源合作,正当合法,而且中方会一直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更关键的是,之前美国试过对华加征100%关税,结果中国没妥协,反倒是美国自己先扛不住,主动找中方谈判。现在要是再因为石油的事动手,中国这边肯定不会退让,美国的供应链、消费者都得跟着遭殃,所以特朗普才先把这事搁置,想等等看后续局势变化。
就在特朗普对华改口的同一天,印度新德里红堡城墙上,莫迪正用一场近两小时的独立日演讲,向全球传递“印度不跪”的信号。他全程没提美国,也没提那50%的高额关税,可每句话都像在正面回应特朗普的施压。“农民、渔民、牧民是我们的首要优先事项”,莫迪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广场,“我,莫迪,将像一堵墙一样,抵御任何威胁他们利益的政策。印度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绝不会妥协。”
印度人民党更是把这种态度具象化,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张图:莫迪的背上挨着重拳、石头,还有一把明晃晃标着“关税”的匕首,可他依然死死护着身后扛着犁的农民。这张图不用多说,明眼人都能看懂——就算被美国的关税戳得生疼,印度也不会为了妥协牺牲农民利益。
莫迪的“不跪”,可不止停在演讲和图片上,实打实的反制措施早就跟上了。当地时间8月6日,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商品额外加征25%关税,加上之前的税率,总关税直接飙到50%,8月28日就生效,理由很直白:惩罚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可没过多久,就有消息传来:印度暂停了购买美国武器的计划。要知道,美国一直是印度重要的武器供应国,这一招等于是直接掐住了双方合作的一个关键节点。
与此同时,莫迪还在忙着拓宽“朋友圈”,加大和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家的互动,据说已经在计划访问中国,还要和普京会面。这意思很明显:印度不是只能依赖美国,就算和美国闹僵,也能从其他国家找到合作机会,不会被美国的关税困住。
面对50%的高关税,莫迪心里清楚,光硬气不够,还得有办法稳住国内经济。他在演讲里把“印度制造”的旗帜举得更高,喊出“当前需要下定决心建设一个强大的印度”,还直接对印度商人和店主喊话:“我希望你们展示‘国货’(Swadeshi)产品。”
其实“印度制造”2014年就启动了,原本目标是今年把制造业占比提升到GDP的25%,可现实挺骨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去年这一比例才13%,比2015年的16%还降了3个百分点。现在全球贸易紧张,供应链又老出问题,莫迪急着把“印度制造”推上新台阶,既是想对冲关税影响,也是想趁着这个机会补补制造业的短板。
他在演讲里列出了一串具体目标:从化肥到喷气发动机,再到电动车电池,都要让印度自己生产。更让人关注的是,他明确说“印度制造的半导体芯片将在今年底进入市场”,还提到现在已经在超过1200个地点勘探关键矿产,就是要实现关键领域的自给自足。要知道,半导体、关键矿产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命脉”,印度把这些领域抓在自己手里,就是想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就算关税影响出口,国内产业也能有支撑。
除了产业布局,莫迪还拿出了“减税”这张民生牌。他承诺“将在今年10月排灯节(印度最大的购物季之一)前降低商品和服务税”。这不是空口承诺,之前印度已经有过动作——今年2月下调了部分个人所得税,财政部还向部长小组提议,要降低大众消费品以及女性、学生和农民使用商品的税率。这么做就是想刺激国内消费,提高商品可负担性,用国内市场的活力对冲出口下滑的压力。
可话说回来,同样是购买俄罗斯石油,中国能让特朗普暂时收回关税威胁,印度却要顶着50%的高关税硬扛,这里面的差距其实很明显。彭博经济研究做过估算,如果50%的关税一直持续,印度对美出口可能下降60%,近1%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会面临风险;要是制药和电子产品不再获得豁免,出口降幅甚至能到80%——要知道,去年印度对美出口已经达到775亿美元,药品、石油产品、成衣这些都是Top5的品类,现在关税一涨,这些领域直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更让莫迪头疼的是,“印度制造”原本想吸引企业落户,可现在关税一加码,不少计划都要变卦。就像苹果公司,之前打算今年把1/4的产能挪到印度,结果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同一天,苹果CEO库克就和特朗普在白宫露面,说要再对美国经济投资1000亿美元,还会在美国建厂创造2万个岗位——等于美国直接把印度嘴边的“饭碗”抢了回去。
反观中国,美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加税,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有足够的“反制底气”。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供应链完整,美国很多企业都依赖中国市场,真要是加税,美国消费者得付更高的钱,企业的成本也得涨;而且之前的关税战已经证明,中国能扛住压力,还能拿出反制措施,美国根本占不到便宜。
可印度不一样,除了劳动力规模大,基建、交通、技术这些都是短板,“印度制造”喊了这么多年,也只在手机领域吸引了苹果、富士康,其他领域基本“一片狼藉”,企业不动工、政府补贴不到位的情况很常见。美国正是看准了印度的这些弱点,才敢用关税“拿捏”印度——毕竟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一纸关税就能让印度难受好一阵。
但莫迪没打算认怂。他74岁了,现在正经历11年执政生涯里最艰难的时期之一,可从暂停购武、加强多边合作,到推“印度制造”、减税,每一步都在展现“不跪”的态度。对他来说,要是在关税问题上向美国低头,不仅会丢了农民这个“基本盘”,“印度制造”的计划也会彻底受挫,甚至可能影响自己的执政根基。
现在来看,这场博弈还没到终点。特朗普说两三周后再考虑对华加税,意味着后续还有变数;而莫迪这边,一边用演讲和政策稳住国内,一边用实际行动对抗美国压力,就是想证明印度不会成为美国关税政策的“牺牲品”。说到底,国际舞台上的博弈,从来都是“实力说话”,印度的“不跪”,既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是在告诉世界:就算面对大国施压,印度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底线。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