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文虽然较长,但若耐心读完,必有获益)
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成书于距今2500多年的战国时期,其源于《周易》、鉴之《老子》,集《素问》、《灵枢》162篇医论文章,近20万字的篇幅,“治未病”为其主旨核心。

《黄帝内经》图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和《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未病示意图
“治未病”,被视为中医最高境界,历代名医大家,皆对“治未病”推崇备至。
如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讲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圣人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药王孙思邈之像
元代名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朱丹溪像
明代名医张景岳的《类经》,这样形容治未病:“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张景岳像
明代袁班在《证治心传•证治总纲》中,将治未病视为最上之道:“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袁班《证治心传》图
治未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久到中医学的肇始之作《黄帝内经》,新到现代的“治未病热”。现代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然而,这些措施的落脚点是什么,却语焉不详、莫衷一是。
如果连实实在在的落脚点都没有,那么,何谈曰“治”?

落脚点示意图
按现代字义理解,未病,如果是没有病,没有病为什么要用治?既然没有病,那还治什么?《黄帝内经》又为什么只用“治未病”和“治已病”来囊括治病的所有内容?
出现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治未病”本义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若想正本清源,则需要回到《内经》著述时代的文字字义本身来探讨。
第一个字是“病”。病,由疒(nè)和丙构成。《说文解字》:“病,疾加也”,《玉篇》:“病,疾甚也”。
疾,本义外受箭伤。疾加重而生内患,需要卧床休息,即是“病”的本义。

疾病卧床示意图
患,本义居家休养、痛苦忧心。病是内患,所以现在称“生病”为“患病”,称“病人”为“患者、病患”。
疒,本义卧床休息,《说文解字》:“疒,倚也。人有疾病,像倚箸之形。”
倚,半立半靠,依靠。
丙,本义石器孔洞中装的鱼尾状手柄。
《说文解字》:“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
《史书•律书》:“丙者,言阳道著名,故曰丙。”
丙为物成。
丙为因阳盛而显著。

丙然茂盛示意图
“丙”与“疒”结合构成的“病”字,是说外受箭伤,入内化热而加重,需要卧床休息,现代“感染发炎”说得更为直接。
丙,在天干五行之中属火。无论体内自生的火,还是外感而生的火,均为“病”的主要原因。
丙,由“内”和“一横”构成,一横为指事,指“邪”与“正”在体内相争,阳盛显著为丙,阳盛则阴衰,阳盛显著即为阴阳失衡显著。
因此,病,即是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发生显著改变,呈现“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失衡”的显著状态。

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失衡示意图
第二个字是“未”。未,为树木的枝杈上部再加一重枝桠。本义树木枝叶渐茂,尚未开花结果。意思是,正处在枝叶渐茂、“尚未”结成果实的过程之中。这才是“未”的本义,不是现代理解的“无、没有”,而是“有”,只是“尚未”最终成形结果。

未,枝权长枝权示意图
把“未”的过程本义和“病”的显著本义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确切的“未病”本义,即:未病,即是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处于“非显著改变”路径,尚未呈现“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失衡”的显著状态。
病(已病),是未病发展的结果;未病,是病前之病、未至之病。
“病”与“未病”,没有截然分界点,两者都需要“治”,并且“治”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延续的。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发”为投掷而出,“生”为草木破土萌发,“盛”为满溢显著,“已”为胎儿出生,均属于“病”的显著状态;“未病、未发、未生、未盛”,则均属于“未病”的非显著状态。
清代•陆懋修《世补斋医书》指出:“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
未至之病,即未到之病。也就是说,人体所有的“病”前状态,都属于“未病”状态。
在中医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无病人群”是极少存在的,人群之内,除了“病人群”,大多就是“未病人群”。“所有人,不是在病人群里,就是在去往病人群的路上。”正如恩格斯所说:“人自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坟墓。”

恩格斯像
“病人群”,即是现代指的“疾病人群”。“未病人群”,既包括现代指的“亚健康人群”,也包括所谓的“健康人群”。
“未病”,是“病”之前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非显著改变,属于“病前之病”,因此才需要“治”。
换句话说,“治未病”和“治已病”,包含了“治病”的所有内容,而这正是《黄帝内经》只用“治未病”和“治已病”来囊括所有治病内容的答案。
“治”,金文由乱(相互辩论批驳)和司(主持公正)构成。本义拔乱反正,变乱为不乱;篆文由水(洪水)和台(土石堆筑的坝堤)构成。本义引水筑坝。

治,篆文
拔乱反正,即如“缫(sāo)丝”,水煮杂丝乱缠之蚕茧,抽出齐整不乱之细丝。
治水之法,须从水源初始之处开始,依势筑坝而疏通。水煮者,喻法;始源、依势者,喻理。
“治未病”,就是对人体 “病”之前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非显著改变,依初始之势进行拔乱反正。
“阴阳血气寒热失衡”,就是乱。
初始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就是正。
将人体非显著的“阴阳血气寒热失衡态”,复归人体初始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就是“治未病”!
治未病,既是中医顶级的智慧思维,又是具体的干预措施(方法)及实施过程。
治未病,最高目标为“不得病”。如果从人生的初始阶段,就能够实施真正的“治未病”,就可以实现“不得病”的最高目标。
如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刘安《淮南子》图
现实中,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实施真正的“治未病”,最可实现的目标,是“少得病、快好病!”
现代,对于中医治未病,提出了三层含义:
第一层:未病先防。
首先,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毒、虫、伤等外邪,损伤人体正气,皆可致“病”。此时,宜有意识的采取“躲避”、“养护”、“预先干预”等“治未病”措施,以实现“未病先防”的目的。
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人避贼风示意图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以法刺之,预可平疴。……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等。
其次,人体所有生命活动,包括基本5项(吃、喝、拉、撒、睡)、官能5项(视、听、嗅、味、言)、情绪7项(喜、怒、忧、思、悲、恐、惊)、性行为、运动21项(躺、坐、爬、蹲、跪、站、走、跑、蹦、跳,屈、伸、提、握、推、拉、抬、扛、背、抱、举)等,无论是“太过”或“不及”,都会损伤元气,从而引起“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改变,形成“未病”。此时,宜通过“调情志、适劳逸、节饮食、慎起居”等“治未病”措施,以实现“未病先防”的目的。
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
上述不同干预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使内、外病因所致的“未病”,及时地得到“治”,使其不发展成为“病”,此即现代理论所称的“未病先防”。
第二层面:已病防变。
首先,对于与已病藏腑相关联的、处于未病状态的藏腑,要积极“治未病”。
如战国名医扁鹊《难经》:“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热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其次,有病早治。
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导引吐纳示意图
《伤寒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上述不同干预措施的其最终目的,是使病不传变、不加重。此点对于整个人体健康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此即现代理论所称的“已病防变”。
第三层面:愈后防复。
病愈之后,宜积极“治未病”,进行饮食、劳倦、外护等方面的调摄,防止食复、劳复和复感。
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伤寒论》:“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大病瘥后,劳复者”。

人强与谷示意图
上述不同干预措施的其最终目的,是使已经临床治愈的“病”,不再复发,此即现代理论所称的“愈后防复”。
治未病,目标为复归人体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
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是先天禀受、与生俱来的阴阳盛衰平衡、阴阳血气寒热质性及五藏胜复平衡,就像跷跷板一样保持着平衡。任何生命活动与内外因素,或是增加、减少阳热,或是增加、减少阴寒,均可使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跷跷板的稳定平衡,使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发生非显著改变,即为“未病”,发生显著改变,即为“病”。“治未病”的最高目标,就是重新恢复、回归人体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老子称此为“复归于婴儿”,婴儿具有“精之至、和之至”的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通过“治未病”,人体离“病”就会越来越远,离健康就会越来越近,真正实现“不得病”。

男婴示意图
治未病,宗旨为节养元气。
治未病,就是对“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非显著改变,进行“拔乱反正”。
其根本宗旨为“节养元气”。
人体的“生殖之气、经脉之气、藏腑之气”均为元气;人体的所有39顶生命本能活动(参见上述),均为元气直接主导。
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宗气、营气、卫气等,都有元气参与其中。保持上述“生命活动及气的耗散速度”的“中庸”,维持适度的合理性,防止“太过”和“不及”,即可“直接”节养元气。对此,南梁医家陶弘景,将其比喻为“小柱留灯”。

节养元气“小柱留灯”示意图
各种病邪进入人体,皆会损伤元气,防止、避免病邪入侵或产生,尽早、尽快祛除病邪,可减少元气的耗损。
服用各种药物,都靠人体元气来发挥作用。因此,古人提倡“不用药,即得中医”,用药适度,“祛邪而不伤正”,亦可减少元气的耗损,元气耗损减少,即为“间接”节养元气。
中医导引术,可调元气、祛病邪、畅血脉,亦为“间接”节养元气的有效方法。
通过上述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节养元气,使人体“元气与年龄始终匹配”。元气随时可以掌控此一时间点的空间象,恢复和回归五形人“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
治未病,实质涵盖人体生命的全周期。越早实施治未病,性价比越高。
治未病,具体方法或措施,提炼为《全生命周期治未病方案》。内容概括为三驾干预马车。

三驾马车示意图
第一驾马车:饮食干预。现代研究证实,人体约60%以上的疾病,都与饮食直接相关。实施正确的饮食干预,可以预防和治疗人体60%以上的疾病。
第二驾马车:生活方式干预。此方法,又称为生活方式疗法。
第三驾马车:治疗方法干预。此即为针对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改变的现状,所确立的“拔乱反正”措施。具体包括中医临床的多种方法。如食疗、药膳、药茶、脐疗、足疗、膏方、导引术等。
治未病,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辨识五形人,首先确认个体的“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因为,这是中医真正治未病的灵魂所在!
治未病,最讲究的整体方案,就是针对每一个体进行定制。这份针对性极强的专属方案,是最为高效的。
治未病,最需要提倡的是:坚持实施,反馈改进。
——本文选自笔者公众号《五形人治未病》:“治未病,目标究竟是什么?具体怎样治?终极答案来了!”更多相关文章正在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