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背后的热血人生:田汉传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一个决定让整个会场沸腾,《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激昂的旋律瞬间点燃了每一个人心中的热血,而这首国歌的词作者,正是田汉。那一刻,田汉站在会场中,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知道,自己多年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创作的心血,终于有了最为崇高的归宿。


田汉,这个名字在20世纪的中国文艺史上,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1898年3月12日,田汉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田寿昌 。父亲在他不到十岁时就撒手人寰,是母亲靠着纺纱绩麻,省吃俭用,送他去私塾读书,后来又进入新式学堂。母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深深烙印在田汉的性格里,让他一生都保持着乐观开朗、勤奋刻苦的精神。


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新思想如春风般吹进了田汉的世界。他的内心燃起了救国的火焰,渴望为国家的变革贡献力量。那时的他,满怀热血,和另外3个志同道合的男孩相约改名,以“英雄怀汉”四字各取一字,年龄最小的他,从此有了“田汉”这个名字,也扛起了一份救国的责任。


之后,田汉在舅父易梅臣的资助下,与表妹易漱瑜一同赴日留学。在日本,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新知识,政治、军事、哲学、文化、艺术,他都广泛涉猎。此时的田汉,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他想成为艺术批评家、画家、诗人,但最终,戏剧成了他一生的挚爱。他立志要成为中国的易卜生,像易卜生一样,以笔为剑,刺向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死守真理,以拒庸愚” 。


留学归来后,田汉全身心投入到文艺事业中。1924年,他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虽然条件艰苦,“自己出钱印刷,自己校对,自己折叠,自己发行”,但他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这份刊物,传播新的艺术理念。然而,由于财力不足,《南国》最终还是草草收场。可田汉没有被挫折打倒,他骨子里那股“湖南牛”的倔强劲儿上来了,屡败屡战,先后成立了南国电影剧社,接管上海艺术大学,举办“艺术鱼龙会”,探索小剧场戏剧。


1927年,田汉创办了南国社,这个艺术团体“不问学历,但取天才” ,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教师队伍里有徐悲鸿、洪深、欧阳予倩、徐志摩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学员中也有郑君里、吴作人、赵铭彝、陈白尘等日后的文艺之星。从1928年到1929年,田汉率领南国社在上海、南京、广州、无锡等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如《灵光》《湖上的悲剧》《苏州夜话》等,影响遍及全国。在整个20年代,田汉对中国现代剧坛的影响,无人能及,曹禺曾说,田汉“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早期的田汉,作品多宣扬个性解放,揭露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同时也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寻。像《咖啡店之一夜》,通过两个青年女子的不同遭遇,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名优之死》则塑造了刘振声这样一位坚守艺术尊严的老艺人形象,他与强大的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却悲惨地死去,让人悲愤不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汉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变。30年代,他接纳了马列主义思想,立场鲜明地转向贫苦工农一边。他看到了工人阶级生活的苦难,也看到了他们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斗争精神。于是,他创作了《梅雨》等作品,描写工人的生活与斗争,歌颂他们的反抗精神。


1932年,田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让他的创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使命。他和夏衍等人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撰写进步电影文学剧本,如《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等,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都焕然一新。


1934年,电影《风云儿女》问世,这部以东北、华北义勇军英勇斗争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群年轻知识分子走上抗日前线,在民族解放斗争中锤炼成长的故事。影片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首歌的歌词脱胎于田汉借影片主人公辛白桦之手写就的诗歌《万里长城》。当时,田汉在创作时,心中满是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都融入到了字里行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聂耳看到歌词后,主动请缨为其作曲,他用激昂的音符,赋予了歌词更强大的生命力。这首歌一经问世,便迅速传唱开来,成为了鼓舞抗战士兵的战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田汉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也是他人生中最为忙碌和热血的阶段。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宣传中。创作了五幕话剧《芦沟桥》,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寇的壮烈场景,演出时,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爱国热情被熊熊点燃 。他还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家合作,创作了《毕业歌》《梅娘曲》等大量歌曲,这些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成为了激励人们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的精神武器。1937年12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他四处奔走,团结戏剧界的同仁,共同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1938年年初,他与马彦祥编辑出版《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又前往长沙筹办《抗战日报》,通过这些刊物,宣传抗日思想,鼓舞士气。同年2月,田汉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艺术宣传工作。他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1个孩子剧团,这些队伍奔赴全国各地,以戏剧、歌曲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足迹遍布城市乡村,所到之处,都掀起了抗日的热潮。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田汉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和迫害,还要应对生活的困苦。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的第一线。他的家常常成为抗日志士们的聚集地,大家在这里交流思想、策划宣传活动,虽然条件简陋,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斗志。田汉总是以他的乐观和热情感染着身边的人,让大家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希望和勇气。


抗战胜利后,田汉继续为中国的文艺事业而努力。他到重庆、桂林等地,领导组建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积极推动戏剧运动的发展。1944年春,他与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这次盛会汇聚了众多戏剧工作者,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他深知戏曲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戏曲的“三改理论”,即改人、改戏、改制 。他亲自领导并参与整理改编传统戏曲剧目,仅京剧剧目,他就亲自考察了900多个,并为这些剧目写下了许多精辟的分析指导,为戏曲改良指明了方向。他还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戏曲艺术学校——戏曲实验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并兼任校长,为培养优秀戏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田汉创作了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经典作品。《白蛇传》以其优美的唱腔、动人的剧情,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不朽之作;《谢瑶环》则借古喻今,通过描写唐代女官谢瑶环为民请命的故事,表达了田汉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作品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磨难。1964年,文化部组织对田汉的批判,一些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和批判,但田汉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初衷,没有随波逐流。


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动荡岁月中,田汉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他被囚禁,受尽折磨,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打倒。1968年12月10日,田汉含冤去世,一颗闪耀的文艺巨星就此陨落。直到1979年4月,田汉才得到平反昭雪 ,恢复了名誉。


田汉的一生,是为艺术、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一生。他的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民的心声,无论是早期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还是后来对工农斗争、抗日救亡的宣扬,都充满了激情与力量。他性格豪爽,热情似火,对戏剧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像一团火一样,吸引着无数人聚集在他的身边,共同为中国的戏剧事业而努力。虽然他也有过挫折,作品也并非十全十美,但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是国歌的词作者,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理想、为了国家而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义勇军   国歌   戏曲   京剧   南国   中国   热血   戏剧   文艺   人生   艺术   作品   历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