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文//信 真
踏上狮脑山的石阶时,秋风正掠过漫山红叶。远处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如一把刺向苍穹的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我忽然想起,八十年前的某个清晨,一位小号手正是握着这样的军号,在这片山梁上吹响了划破黎明的冲锋号。
纪念馆的序厅里,"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的群雕扑面而来。战士们高举的旗帜上弹痕累累,最前排的年轻士兵正仰头吹响铜号,号嘴处凝结的金属纹路,仿佛还带着当年的体温。讲解员说,这组群雕复刻了狮脑山争夺战的场景,而那把军号的原型,此刻正躺在玻璃展柜里——它的表面布满凹痕,吹口处残留着暗红的锈迹,像干涸的血迹。
二楼的半景画厅里,声光电技术将历史重新点燃。当模拟的炮火映红穹顶,我听见了穿越时空的号声。那声音起初微弱如游丝,像是从深邃的峡谷传来,接着突然炸响,如滚滚春雷劈开夜色。在三维环绕的音效里,我看见虚拟的战士们从战壕跃起,他们的身影与群雕中的形象重叠,手中的军号在火光中划出银色的弧线。
展馆的角落,一台VR设备正在讲述另一段故事。戴上眼镜,我"穿越"到1940年的正太铁路旁。月光下,游击队员们正用铁镐撬铁轨,不远处的玉米地里,小号手蜷缩着身子,冻僵的手指在号键上颤抖。突然,探照灯刺破黑暗,他猛地起身,军号的铜壁被冷汗浸湿。当冲锋号响起的瞬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胸腔里翻涌的热血,那声音不是吹响,而是从骨子里迸发的怒吼。
英烈墙前,4860个名字在阳光下闪烁。我抚摸着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忽然在角落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赵三苟。讲解员说,他是阳泉当地的民兵,牺牲时年仅十七岁,遗物只有一把断了号嘴的军号。"他原本是村里的吹鼓手,总说号声能镇住鬼子的邪祟。"墙上的照片里,少年的笑容青涩却坚定,身后的山峦与今日的狮脑山重叠。
走出纪念馆时,暮色已笼罩山谷。回望那座形如刺刀的纪念碑,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号角从未沉寂。它藏在纪念馆的军号展品里,刻在英烈墙的名字中,更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当我们在和平年代听见历史的回响,那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一个民族永远醒着的心跳。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更新时间:2025-07-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