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OAI)进入关键阶段之一——实机验证环节。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10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展开“工厂挑战任务”的实战比拼。各队成员需使用自主编写的AI程序操控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复杂操作,全面考察其实战能力、创新意识与协作素养。
实机验证环节共分两组进行,每组五支队伍。现场组织科学严谨,裁判组由银河工程技术专家、十一学校师生、北京大学学生裁判及多位高校仲裁专家组成,确保活动公平、高效、安全运行。北京大学志愿者团队也为活动提供全流程保障,包括场地复原、人员引导等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现场氛围。
滑动查看
在实机验证团体挑战结束后
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
中国代表队部分成员
快听一听他们的感想与收获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段宗延、赵甫成,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的王沐天,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侍正航,共同组成“China Team”。
同学们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挑战与收获并存的历程,不仅提升了对AI技术的理解,更锻炼了沟通协作与现场应变的能力。
人大附中学生赵甫成
我最关注的是整个实验环节的效率问题,因为评分标准里对执行时间有要求。我们在策略上做了优化,力争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高程序效率。
人大附中学生段宗延
我们没有固定的队长,大家更多是根据各自的专长自然分工。
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工程任务,海淀学子展现出高度的团队协同力。
从技术到心理,全面历练成就成长
在面对复杂的任务设置与设备突发问题时,中国队的同学们表现出优秀的工程思维与心理素质。在一次实验中,因机械臂移动速度设置过快导致电机卡死,现场临时更换设备,成员们沉着应对,迅速调试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展现了强大的抗压能力与临场调整能力。
“在这场汇聚全球AI青年的竞技舞台上,我们也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世界顶尖‘高手’的风采”。据了解,此次IOAI中,不少学生已连续多年参加各类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相关活动,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比如波兰代表队的成员是去年IOAI的金牌获得者,新加坡队也由多名“老将”组成,稳定、成熟的现场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中国队此次成员都是第一次参与此类国际活动,虽然仅有一个月的集训时间,但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快速的成长速度全力以赴,努力完成从“知识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差距并不意味着退缩,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索动力。通过这次活动,中国学生不仅学到了算法,也看到了标准,看到了方向。正是与更优秀的人为伍,才让成长更具张力。未来,期待有更多中国青年在世界AI舞台上,持续奔跑、不断超越。
前沿技术学习深化,合作式学习助力成长
多位成员表示,通过前期准备和实际操作,他们在Transformer、YOLO、NLP等前沿技术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自然语言处理、自注意力机制、目标检测算法等方面实现了明显提升,通过互相讲课的方式来学习算法原理,这种方式很有效,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沟通与理解能力。而在展望未来时,许多同学表达了希望继续深入人工智能领域学习和研究的愿望。
北大附中学生侍正航
我觉得人工智能确实非常有意思,后续也想在学校中做一些AI相关的科研项目。
人大附中学生赵甫成
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团队协作的价值,也看到了AI技术真正应用落地的场景,更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的想法。
扎根海淀,培养未来人工智能领军者
海淀区历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依托区域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信息学、工程技术等新科技领域进入中学课堂,构建起从普及到拔尖的“成长链条”。
此次IOAI交流活动中,海淀学子不仅在专业能力上表现亮眼,在团队协作、技术创新、学术素养等方面也体现出区域育人理念的成果。大家提到,海淀区很重视相关AI领域的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机会。
“
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活动,是对我们平时学习和训练的最好肯定。
”
面向未来,收获远不止于此
当被问到用一个词概括这次经历时,绝大多数中国队员选择了“收获”。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成长,更是一次视野上的拓展。
人大附中学生赵甫成
我们能参加在中国举办的高水平国际活动,说明中国AI教育和产业的实力正在被全球认可。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机会。
中国队领队王恒亮
我认为这次IOAI对整个海淀,乃至全国的中学生人工智能教育都有深远影响。我相信,随着这样的高水平活动逐步常态化,我们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生社团等,都将不断成熟和丰富。
王恒亮老师表示,通过本次国际活动,社会对中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更多学校、学生和教师开始了解并参与到AI相关学习和教学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学AI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IOAI不仅是一场技术比拼,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交流盛会。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平台,学生们不仅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更通过跨文化对话拓展了全球视野。中国举办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不仅展示了科技发展的实力,也体现了教育开放与国际合作的诚意。
对海淀来说,这既是展示育人成果的舞台,也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契机。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海淀学子正通过这样的国际平台走向世界,在人工智能赛道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他们,是今天的学习者,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引领者。
撰稿:张嘉芮
摄影:尹硕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hdjyxw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