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巴山秋意浓,数潮涌达州。10月28日,第五届数字经济投融资机构四川行在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举行。

在“数字天府·智投未来”的主题下,来自政、产、学、研、投各界的三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这场盛会,远不止于资本与项目的简单对接,更是在“十五五”开局之年,对四川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的一次关键审视。活动首次落地达州,其战略深意不言而喻。
“达州正全力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布局。”达州市委书记邵革军在致辞中亮出家底:公共数据汇聚量超2000亿条,政务数据开放价值位列全省第一;西部首个超智融合算力中心已建成,智算规模将突破1600P。

这些数据,宣告了一个川东北城市在数字赛道上的崛起。活动主办地从成都、雅安延伸到达州,清晰地映射出四川数字经济从“单极引领”向“多极协同”的战略演进。
在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感到振奋的同时,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骆晓强也指出了“光环下的挑战”:“部分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任重道远。”
他向投资界发出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的倡议,在现场众多投资人中引发了深思。

“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的提问,直击数字时代的核心焦虑。
这位权威专家用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根源风险:“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天生就缺少安全的‘免疫器官’。”他强调,安全可信的防护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打补丁”模式,而是从体系结构入手,实现计算与安全并行的主动免疫。
沈昌祥勾勒的“六不”防护蓝图——进不去、拿不到、看不懂、改不了、瘫不成、赖不掉,为全行业提供了可信数据空间的实践指南。
路演环节,成为窥见四川数字经济活力的最佳窗口。
台上,硬科技“尖兵”们轮番登场:成都精工华耀的轨道巡检机器人,让检测效率提升300%;中电九天作为泛半导体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的央企供应商,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影目科技的AR眼镜,以不足50克的重量将科幻场景戴进现实;而邮征天下则用“杂志+AI”的创意,为传统出版业开辟了新路。

八家企业,覆盖了从智能制造、核心软件到未来终端、数字文创的多个赛道。
“融资是一场情投意合的联姻,要找的是能同行的伙伴。”往届路演企业代表、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总经理赵海鹏的感悟,道出了科技创业者的心声。
他的企业是四川行的“毕业生”,参与路演后增资超过2亿元,以每年50%的增长率发展,已成为四川省卫星通信载荷链主企业。
随后发布的“三张清单”,将活动推向高潮。82个场景需求项目、259个企业能力供给项目、35个优质招商引资推介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晰的“需求-供给-落地”生态闭环。
现场,达州高新区与中科云图、大竹县与盈合精密塑胶等4组项目完成签约,金额超10亿元,让清单上的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
五年深耕,渐入佳境。据悉,此前四届四川行活动已推动29家优质网信企业登上路演舞台,累计实现直接或间接投融资15.2亿元,推动4家企业成功上市,国星宇航等企业即将上市,环天智慧等8家企业向交易所递交申请书,形成了完整的上市培育梯队。(主办方供图)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