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让中国妥协,36万亿美债填不上,特朗普决定“弄死”大债主!

特朗普面对美国日益膨胀的债务和困境中的经济,终于意识到,单靠贸易战和关税已经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美国的财政赤字持续攀升,外部威胁却愈加严峻,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曾经被他视作“盟友”的中国——这位最大的债主,掌握着美国3.2万亿美元国债中的相当一部分。

面对这一切,特朗普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将视线锁定在中国这位最大的债主身上,似乎只有通过“弄死”这个“金融敌人”,才能让美国从这场恶性循环中脱身。

但在这场博弈中,特朗普真的能如愿以偿吗?他又将采取何种手段,来打破这个局面?

美元霸权的黄昏

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得以通过印钞和发债的方式维持其全球霸权。

这种看似便利的金融特权,却让美国政府逐渐养成了挥霍无度的习惯。

从1990年代到202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几乎年年攀升,国债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后,美国政府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使得国家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细看美国财政支出的结构,社会福利和军费开支是最主要的两大黑洞。

在福利支出方面,从医疗补助、食品券到养老金,各项社会福利项目的开支不断膨胀。

政客们为了讨好选民,竞相承诺提高福利标准,却很少有人敢提增税或削减福利。

以医疗保险为例,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支出每年都以超过GDP增速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军费开支常年高居世界第一,甚至超过其后十个国家的总和。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全球数百个军事基地的维护费用,五角大楼的预算总是有增无减。

到2025年,美国国债规模首次突破36万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GDP的130%以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对抗通胀,国债利息支出也水涨船高。

数据显示,美国政府每天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这笔钱足以养活一个小型国家的全部人口。

特朗普的“效率委员会”:一场注定失败的改革

面对着如雪崩般汹涌而来的国家债务,以及每日都在天文数字般增长的利息负担,2025年初重返权力中心的特朗普需要一个能够打破常规、展现其“交易艺术”的突破口。

他将目光投向了以颠覆性创新和强硬执行力闻名的科技界巨头——埃隆·马斯克。

备受瞩目的“白宫效率与成本削减委员会”宣告成立,马斯克被委以重任,挂帅主席。

马斯克也不负“期望”,迅速投入工作。他调动了其在商界惯用的高效团队和数据分析方法,对联邦政府的庞大机构进行了快速扫描。

很快,一份份直指问题核心的改革方案被摆上台面:建议直接裁撤掉那些职能重叠、效率低下的联邦机构;大幅精简公务员队伍,特别是中层管理岗位;引入绩效考核,打破“铁饭碗”;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减少行政审批流程。

理想很丰满,现

实却骨感。这些改革措施如同捅了马蜂窝,立刻引爆了华盛顿政治圈的既得利益格局。

首当其冲的是与政府合同、预算拨款紧密相关的庞大游说团体。

医疗保健行业的巨头们担心福利项目削减会影响其收入;军工复合体则视任何可能触动国防预算的行为为直接威胁。

这些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豢养的游说客们涌入国会山,利用政治献金、人脉关系,向议员们施加巨大压力,描绘改革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比如失业率上升、关键服务中断、国家安全受损等。

同时,与这些集团关系密切的媒体也开始发声,质疑马斯克方案的可行性,放大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委员会描绘成不切实际、破坏稳定的“闯入者”。

马斯克这位在商业战场上所向披靡的企业家,在华盛顿的政治迷宫中很快感受到了寸步难行的挫败感。

他所习惯的快速决策、高效执行在这里完全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扯皮、掣肘和来自暗处的阻力。

最终,在改革方案被彻底架空、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局面下,马斯克意识到自己无法撼动这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选择了辞职。

贸易战的升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眼看“节流”无望,特朗普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开源”——也就是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

对于这位在第一个任期内就将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挥舞得风生水起的总统而言,最直接、也最符合其政治直觉的手段,便是再次拿起关税这个武器。

特朗普政府此次的贸易打击范围不再局限于被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国,连欧盟、日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盟友也未能幸免。

汽车、钢铝产品、农产品……一系列新的贸易壁垒被竖立起来,特朗普似乎想通过一场全方位的贸易施压,来弥补财政上的巨大窟窿,并重塑其认为不公平的全球贸易格局。

针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方面迅速做出了反应,实施了精准且有力的反制措施。美国的大豆、玉米、猪肉等农产品,以及在华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的汽车品牌,都成为了反制关税的目标。

这直接打击了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州——这些州恰恰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

农场主们发现他们的产品出口受阻,价格暴跌,收入急剧缩水,农场破产的阴影开始蔓延。

对来自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商品加征关税,直接导致了依赖这些进口零部件或原材料的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显著上升。

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一路飙升,突破了4%的警戒线。

面对国内农业州的怨声载道、制造业的成本压力以及日益严重的通胀数据,特朗普政府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不得不做出让步,宣布部分撤回此前加征的关税,尤其是那些对国内经济和民生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品类。

特朗普与美联储的“战争”

在束手无策之际,特朗普将矛头再次对准了他长期以来的“老对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及其主席杰罗姆·鲍威尔。

特朗普迫切需要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减轻政府日益沉重的债务利息负担,并可能借此提振自己下滑的支持率。

3月19日,特朗普利用其惯用的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发文,公开喊话美联储,称其“最好还是降息”,并将经济中开始显现的关税负面影响作为理由。

4月4日,就在其政府宣布新一轮所谓“对等关税”措施两天后,他又一次发文,直指“现在是鲍威尔宣布降息的绝佳时机”,并且毫不客气地批评鲍威尔在决策上总是“行动迟缓”。

在2025年4月的一次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彻底撕下了面纱,直接炮轰鲍威尔,指责这位由他亲自提名的美联储主席“搞政治”,未能配合政府的经济目标,甚至发出了要将其解雇的威胁性言论。

此言一出,市场哗然。仅仅两天后,特朗普又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试图将负责监管证券市场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置于白宫更直接的控制之下。

美联储并未屈服。4月16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披露,鲍威尔在公开场合就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通胀后果发出了明确警告,指出关税措施“极有可能”在短期内推高通胀,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这种总统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公开冲突,以及对后者独立性的明显干预,严重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金融市场对此作出了剧烈反应: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消息传出后的交易日中一度暴跌超过1000点;美元汇率承压下挫;国际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避险情绪升温,开始加速抛售美国国债,推高了美债收益率。

国际评级机构再次发出警告,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面临实实在在的下调风险。

这一系列混乱的操作和负面的市场反馈,直接反映在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上,其支持率一度跌至39%,创下了他执政以来的新低点。

中国的应对:稳中求进,合作共赢

就在美国因内部财政危机、失败的改革尝试以及与美联储的紧张关系而陷入经济动荡和市场信心缺失的泥潭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图景。

面对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和持续的外部压力,中国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吸引外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此来对冲外部风险,并提升经济的内生动力。

其次,面对美国在贸易和科技领域的施压,中国着力于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型。

加大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图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过度依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特别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以此分散风险,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议题上,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其他国家携手合作。

面对美国造成的全球治理赤字,中国积极提出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资料:[1]丝语.特朗普关税政策走向及应对[J].中国货币市场,2025(2):71-7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财经   债主   中国   美国   鲍威尔   关税   国债   政府   经济   美国政府   通胀   委员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