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畔,咖啡车沿滇池绿道铺展成流动风景。昆明,这座不种咖啡豆的城市,正为中国咖啡产业提供超强动能,其凭借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已成为全国咖啡产业“中枢神经”。云南占全国咖啡产量98%以上,而昆明天然成为集散中心。在昆明,咖啡完成了从“豆子”到“杯子”的产业进阶。
产业枢纽
在同仁街“四叶杯”咖啡馆,主理人谢晔调试着新特饮。他的品牌已在全国开设20余家分店,并进驻上海静安区。“我们不再是原料供应地,昆明正成为咖啡创意策源地。”
谢晔介绍,10年前,他只能将云南咖啡豆以原料形式卖给国外品牌,曾经“卖一斤豆买不起一杯咖啡”。2024年底,云南咖啡生豆均价升至每公斤41元,首次超越纽约期货价格,精品豆均价达每公斤67元以上。
这一转变源自品质的跃升。云南咖啡品种从卡蒂姆系列向瑰夏、铁皮卡等升级,全省精深加工率都有质的提升。
昆明经开区利用“四区联动”模式,形成从生豆贸易到速溶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段洁香的时澄咖啡就在此成长,她的办公室墙上,世界咖啡产区地图上的云南格外醒目,“以前我们是咖啡世界的‘隐形人’”。2024年,她的公司实现近5000吨销量,营业额约1.8亿元。更让她自豪的是,公司拥有3个自主品牌,覆盖从生豆到精品烘焙的全链条。
双轮驱动
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协会每月提供“咖啡情报”,建立行业数据库,组织国际交流,带领会员赴全球精品咖啡产区学习。然而,协会秘书长李功勤指出行业痛点:“人才欠缺、吸引力不足,对技术、商业、文化类人才需求极大。”
昆明学院为此注入活力。2017年,学校与云南农垦集团共建“愛云咖”众创空间,成为产学研融合平台。这里不仅是实践基地,更是创新孵化器,学生在这里学习从“豆子”到“杯子”的全流程知识。今年9月,学院更参与沪滇合作,签署《沪滇咖啡旅游旅居倡议》,深化产教融合。
李俊逸在澳洲学成后,选择回昆创办“咖果”品牌。“很多人问我为何不选上海、深圳。”他说:“我看到的是昆明独特的产地优势和完整产业链。”他的团队为全国200多家咖啡馆提供烘焙豆,其中融入普洱茶工艺的创意产品成为明星单品。
李俊逸坦言,目前挑战仍在。云南咖啡已建立品类认知,但需要更强有力的品牌矩阵。行业正在探索“文化+咖啡”“旅游+咖啡”的融合模式,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集群。
在时澄咖啡的直播间,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小小咖啡豆从这里走向世界。昆明品牌正探索民族文化与现代消费的融合之道。“四叶杯”谢晔认为核心竞争力在于在地元素现代化表达,“我们的一款产品灵感来自傣族酸角,既保留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口味”。
奔爱咖啡在海晏村“最美落日打卡地”打造独特空间,将渔村记忆与咖啡美学结合。“我们卖的不只是咖啡,更是一种昆明休闲生活方式。”主理人赵敏说。这种定位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让昆明咖啡走向更广阔天地。
黄昏的同仁街,游客手持印着本土品牌标识的咖啡杯,在老街上拍照留念。这已成为春城最生动的产业注脚。从翠湖畔到滇池边,咖啡香中承载的不仅是云南风土的醇厚,更是一个产业从孕育到绽放的完整故事。
白色咖啡花年年绽放在云南山野,而昆明的咖啡品牌,正如这花朵般迎风生长。当咖啡香飘向更远天地,世界品尝到的是从“豆子”到“杯子”的产业进阶,更是从原料到文化的价值嬗变。(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