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好几艘挂着俄罗斯旗的油轮顺利通过了加来海峡,
这些船有的载着20多万吨俄罗斯石油,有的是空船返回波罗的海港口,船都是合法航行,该有的证件一样不少。
结果英国政府跳出来说,要加强对俄罗斯油气运输船的管控,伦敦这次盯上的目标是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核心手段就是卡保险。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英吉利海峡这条水道,可不是英国自己说了算的地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得明明白白,只要船舶不违反环保规定,不搞违法航行,就有自由通过的权利。
英国现在要搞的额外限制,从法律角度看根本站不住脚。好几个国家已经提出质疑,说英国这是拿政治目的干扰全球能源流动。

这种操作其实不是第一次了。2022年到2023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搞能源制裁之后,欧盟就讨论过要不要限制俄罗斯油轮通过波罗的海。当时有人提议用"环保"做幌子,增加检查项目,提高保险要求。
北欧那几个国家当时就坚决反对。他们担心的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全球贸易依赖的国际航线就会变成政治博弈的工具。这个先例太危险,谁也不敢保证将来自己不会被这么搞。
英国这次执意要推进,说白了就是想弥补自己在全球能源格局里的影响力不足。2023年英国禁止进口俄罗斯油气,本来想着能给自己增加战略筹码,结果适得其反。
能源价格一路飙升,英国不得不去买更贵的替代能源。工业生产成本上去了,老百姓家里的电费燃气费也跟着涨。这一年下来,英国经济受的冲击可不小。
反观俄罗斯那边,早就把能源出口的重心转向了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印度这两年买俄罗斯石油的量翻了好几番,中国也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份额。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不仅没减少,还保持了增长。
英国现在要限制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保险,对英国本土其实没啥实际影响。英国自己早就切断了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渠道,这些船过不过英吉利海峡,跟英国人民的生活没半毛钱关系。
真正受影响的是全球海上保险体系。英国的劳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机构之一,靠的就是中立和可靠的声誉。现在英国政府要求保险公司拒绝给俄罗斯船只承保,这等于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航运保险这行,信誉就是命。船东选择在哪里买保险,看的就是保险公司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兑现承诺。英国政府把政治因素掺进来,以后谁还敢相信英国的保险机构?

更麻烦的是,航运过度政治化会冲击整个欧洲的能源物流体系。欧洲国家这两年确实减少了对俄罗斯油气的直接采购,可全球大宗商品流通这事儿,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摆在那里。就算不直接买俄罗斯的油气,欧洲也离不开全球能源流通体系。英国要是强行阻挠英吉利海峡的航运,运输成本肯定暴涨,燃油价格跟着上去,最后受伤的还是欧洲自己的经济竞争力。
2023年有个案例挺能说明问题。当时有艘俄罗斯油轮在波罗的海遇到麻烦,丹麦和瑞典的海事部门按照国际法,正常提供了技术支援。这件事在西方内部还引起过争议,有人质疑为啥要帮俄罗斯的船。
丹麦政府回应得很明确:国际航道就是国际航道,我们遵守的是国际法,不是某个国家的政治立场。这种表态其实代表了很多国家的态度,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国际规则被政治目的绑架。
英国想当西方的"海上监管者",这个野心暴露出的恰恰是能力不足。波罗的海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封锁俄罗斯能源运输路线根本阻止不了贸易,只会让贸易换条路走。

全球能源市场有它自己的规律。有需求就有供给,有障碍就会找出路。俄罗斯的石油现在卖给印度,印度提炼成成品油再卖给欧洲,这条路线早就运转起来了。价格可能高一点,运输距离可能远一点,不过生意照样做得下去。
英国这种对抗性政策,撼动不了俄罗斯,反倒会让国际社会对英国的司法管辖权产生不信任。航运保险、海事服务、国际贸易,这些领域都需要稳定的规则和可预期的环境。英国把政治因素掺进来,动不动就拿制裁说事,以后谁还愿意在这种不确定性下做生意?
伦敦金融城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脱欧之后,很多业务已经流向了法兰克福和巴黎。现在再加上航运保险领域的信誉受损,英国的国际地位只会进一步削弱。
说到底,英国政府现在的做法更像是意识形态驱动下的无用功。制裁俄罗斯的口号喊得响,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能源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加剧,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紧。
政治家们倒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慷慨激昂,可买单的是普通民众。这种把国际航道政治化的操作,最终伤害的是全球贸易秩序,也会让英国自己付出代价。
英吉利海峡这条水道,每天有上百艘船通过,承载着全球贸易的重要份额。把它变成政治博弈的战场,这个主意从一开始就是馊主意。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