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躺平了?经济增速低迷,特朗普一巴掌,揭开虚幻优越感的真相

前言

在很多中国人心里,欧洲长久以来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那里的人不必承受内卷,不必熬夜加班,下午三点就能收工去喝咖啡,医疗几乎免费,教育负担有限,商店一到周末早早关门。

相比国内企业里的加班灯光,欧洲的生活节奏安静得像是一首慢歌。

可这看上去浪漫的从容,好似理想国的模样,其实并不是现代制度多么高明的产物,而是二十年经济停滞换来的幻象。

真正的现实,是他们早已错过时代的几波机会……

欧洲人的生活,不是不愿意奋斗,而是已经失去了奋斗的出口。

过去二十年,世界的巨浪一波又一波迎面而来:互联网大潮席卷全球,中国和美国造就了无数新的巨头,人工智能,让科技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

然而看向欧洲时,人们常常只能看到空白。它们在这张世界地图上的存在感,就像背影,而非主角。

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却十分冰冷,欧盟整体GDP年均增速在1%到1.5%之间徘徊,几乎是停滞。

反观美国,同期保持在2%以上,中国更是多年稳定在6%以上,在科技潮汹涌的二十年里,欧洲的经济像石头一样停在原地。

而这一幕,在整个欧洲普遍上演,造船业早早被亚洲超越,半导体被美国和亚洲企业掌控,互联网更是彻底掉队,欧洲无人能造出“英伟达”或“华为”,更无法挑起类似“阿里”“腾讯”的科技帝国。

于是,社会的路径变得狭窄,年轻人再努力,发现换不来命运的改变,法国的就业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常年在15%以上,在一些南欧国家甚至超过20%。

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和不努力”成了没有区别的动作,而人们就此走向“被动躺平”,社会福利如同一张柔软的床,让他们躺得心安理得。

挪威的石油收入、瑞典的福利制度,让人轻易获得生活保障,工作和失业间,差距并不那么巨大。

当经济的门关上时,人们会选择另一个出口,那就是虚无的议题。

从环保,到移民,再到性别政治,欧洲人越来越习惯通过谈论来找存在感,可是这些“正确”的话题,并不能给社会真正的希望,它们像霓虹,照亮一瞬,却无法改变寒冷的夜。

历史的对比,更让人心凉,四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为财富与领土拼得头破血流,黑暗海洋里布满了他们的桅杆与尸骸。

那时的欧洲人,比今天的东亚年轻人更卷,他们不怕危险,不怕耗尽生命。

可是如今,他们却选择安稳,静静等待福利,与其说他们悠闲,不如说他们被世界抛在了浪潮之外。

欧洲政客们不可能看不到衰退的真相,但他们没有勇气直视,也没有能力修补。

他们找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捷径:用“价值观”的表演掩盖现实。

舞台总比工厂更简单,改善民生需要企业复苏,需要产业迭代,需要新科技突破。

但这些,他们没有,于是他们把重心放在“正确的姿态”上。

我们看到,欧洲的议会、首脑会议里,环保、移民、LGBTQ成为最响亮的声音。

他们争论谁更“道德”,争论谁更敢于指责他人,对国际事务,他们保持极大热情,关于台海,他们的态度常常比当事国还积极,仿佛只要表态不缺席,欧洲就仍是世界的主角。

这些表演营造了一种虚幻的形象:欧洲依然是“人类道德的灯塔”,他们沉浸在这种自我安慰里,好像还能以某种姿态压过世界。

可是经济的数字是不会说谎的,德国能源价格在俄乌冲突后暴涨五倍,法国2023年大规模罢工潮中,工人走上街头抗议养老金改革。

欧洲人用脚告诉政客,民生比空谈重要。但政客们还是继续他们的话语表演。

他们甚至将“表演”放在现实利益之上。

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可以缓解能源成本,但他们在政治正确下选择拒绝,转而高价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宁可支付更昂贵的账单,也要维护所谓的政治立场。

欧洲制造业因此付出的代价,是工厂关停、企业外迁,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缩减欧洲业务,转而在中国扩张投资,这就是直接结果。

欧洲政客们总说要带领世界应对气候危机,但这种大规模的“减排计划”,常常让企业在既无补贴又无出路的情况下提前关停。

这不是全球领导力,而是自戕,幻象能否维持,关键取决于经济能不能支撑,但当生活的代价越来越沉重,幻象迟早会被戳破。

如果说之前欧洲还能借“同盟”的身份继续呐喊,那么特朗普的归来,就像是一面冷酷的镜子。他毫不客气地照出了欧洲的脆弱与虚伪。

特朗普不是第一次打碎欧洲的幻象,第一次执政期间,他就对北约说得很直白:美国不是免费保护伞,欧洲要么加钱,要么自便。

这一次,他更直白,“俄乌问题不关欧盟的事。”这句话打在欧洲政客脸上,让他们失去了最拿手的舞台。

过去几年,他们把俄乌问题当做刷存在的舞台,仿佛自己仍是全球政治的中心。现在,美国的态度揭露:他们只是附庸,没有决定权。

更厉害的是,特朗普的政策指向实实在在的利益。

他开出支票邀请欧洲企业去美国建厂,保证补贴和低能源价格,与此同时,他放出风声,要对欧洲制造加征关税。

这是一种“吸血式”的策略,把欧洲的制造业逐渐拖走,把就业和产业链硬生生转移到大西洋彼岸。

德国汽车业是欧洲的骄傲,奔驰、大众横跨世界,但在特朗普的政策阴影下,美国市场对欧洲汽车的态度越来越敌视。

法国的葡萄酒、西班牙的橄榄油,也面临加税的风险,当传统出口被封路,而国内产业又没有崛起,欧洲人还能指望什么?

政客们过去靠谈论道德维持自信,现在连舞台都没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真正令他们恐惧的东西:工厂关停、年轻人失望、统计数字不断下滑。

这个老大陆上,掌权者们最不擅长的部分,正是眼前急需的部分。

结语

欧洲的梦,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塌陷,只是当时,他们选择继续沉睡。

经济与产业的停滞,被包装成了“悠闲与优雅”,幻象维持得久了,甚至有人真的相信这就是幸福。

可时代不会宽容,特朗普一记冷酷的回归,把一切幻觉砸得粉碎。

没有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没有自己的科技突破,没有美国的庇护,欧洲只能独自面对寒冷的现实。

属于他们的“优越感时代”,终于结束了,梦醒后,只剩刺骨的现实。

信息来源

大公报:《金融观察/欧元区经济或长期停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宇》

新华财经:《【环球财经】法国第二季度失业率达7.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欧洲   优越感   低迷   虚幻   真相   经济   美国   政客   欧洲人   幻象   法国   现实   世界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