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盛行时代,智驾依然离不开地图

智驾演进过程中,地图这一角色始终不可或缺。

过去的行业叙事里,「高精地图」是智驾的安全底座,凭借厘米级精度和庞大的地图网络,它把车辆的每一次行为都纳入可控的框架。

但仅靠高精地图到不了自动驾驶终局,并且它太贵、太慢、太难——一张城市级高精地图的制作成本高达数亿元,更新周期以月计,覆盖率、时效性都跟不上车企量产节奏。

尤其端到端技术路径的洗礼后,车企对于地图的需求转向了「轻量化」。

去年一年,几乎所有新势力都在谈「无图」,即不依赖高精地图,让城市 NOA 能在更多城市、更多场景中实现快速部署。

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商的价值被削弱。

相反,图商从可见的地图服务,转向隐形的智驾底层支撑。从过去精密式的测绘地图,到将重心转向云端提供必要支撑。

这也意味着,图商们的商业模式正在重写,不再依赖「卖图挣钱」的单一逻辑,而是转向更复杂的生态价值。

这场地图战争,比想象中激烈,也更加隐蔽了。

01、从高精地图到无图,层层交织

今天,如果我们将智驾地图体系拉成一条时间轴,它正经历着清晰的三层演化:

不过,这三层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实践中层层交织。有两点共识需要明确:

其一,「无图」并不等于「没有地图」,车企宣称的「无图 NOA」,主要指摆脱「事先制作、静态存储、人工维护」的高精地图体系,但实质上多以轻量化地图为基础,通过感知算法实时补足拓扑信息。

弱化高精地图的作用,本质上是把「地图责任」转移到「感知责任」上,让算法在行驶中动态生成道路结构,再由云端数据完成动态校正与安全兜底。

其二,高精地图并未退出 L2 级智驾舞台。尤其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稳定场景中,高精地图依旧在提供安全冗余与体验优化方面发挥作用。它能提前识别弯道、坡度、匝道限速,为系统决策留出更充裕的时间。在 L2 或 L2+阶段,它依然是「稳」的代名词。

今天的智驾地图格局,是一种多层共存的动态平衡。城区智驾更依赖轻量化地图与感知主导的「弱图方案」,以降低成本、加快部署速度;高速、固定路线等场景,则继续使用高精地图强化安全与稳定性。

所以,从技术趋势上看,即便端到端大模型落地,显式或隐式的地图要素仍将存在于算法权重之中。

毕竟,对车企而言,智能驾驶从「可用」走向「好用」,不只是感知与算力的竞赛,更是在算法体验、成本结构与安全边界之间寻找平衡。轻图、无图确实是行业方向,但是否「去掉高精地图」,并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终归是基于好用的地图工具为体验服务。

图商们也在快速响应车企诉求,一方面,推出适配的轻图化方案,包括腾讯、高德、百度、四维图新等图商在内,都打造出相关轻图产品,对地图精度与元素丰富度进行裁剪,降低制作和部署成本。

另一方面,直接推出多图层合一的「一张图」方案

比如四维图新的 OneMap 产品,将导航地图、高精度地图、辅助驾驶地图和停车场地图合而为一,以「一张图」赋能全场景智能驾驶时代。

腾讯也推出"多图合一"模式,实现了标准导航地图、轻量级高精数据与高精地图的有机融合,车企可以灵活按需定制地图。据高工汽车数据显示,国内城区 NOA 搭载智驾地图市场中,腾讯地图的市占份额位居一位,已为超过 20 家车企及 Tier 1 提供云图服务。

02、精度不如鲜度、广度,图商们高手过招

过去,高精地图盛行,行业都将「精度」放在首要标准,用厘米级、分米级的差异衡量地图的优劣,无图、轻图方向转变后,地图的价值体系也在被重新书写。

一是地图依然要讲究广度。

地图绕不开「覆盖率」、「可用性」这两项底线指标,智驾功能的体验感首先取决于它能否「开得出去」,城市越多、道路越全、更新越快,用户的信任感就越强。

像腾讯、高德、百度这类主流图商,凭借多年积累的导航底盘,其基础导航地图几乎覆盖全国 360 多个城市,车道级导航道路超 360 万公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城乡无缝导航」。

在智驾部署仍局限于部分城市的当下,这样的覆盖广度,正是车企实现城市 NOA 全国化的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的重要性被显著提升。它不仅是导航地图的「注释层」,更是智能座舱与 AI Agent 的语义入口。

目前,高德与百度的 POI 数据量均超过 1.8 亿,腾讯约 8000 万,除道路信息外,还整合了充电桩、实时公交、餐饮、住宿、景点等生活场景数据,为车载语音助手、出行推荐与智能决策提供语义支撑。

停车场数据也成为地图竞争的新增战场。百度地图 V21 版本推出智驾级车位导航,依托北斗高精定位,可精准覆盖全国超 200 万停车场,实现「行泊一体」与「代客泊车」功能落地;腾讯地图 9.0 版本则聚焦全国 5000 个重点停车场、227 万个车位。通过高精数据打底与感知回传优化,覆盖传统众包难以触及的「盲区」。

二是地图更讲究鲜度。

地图的价值已不在「静态存量」,而在「动态更新」,车辆感知到的新场景需要实时回流云端,云端的道路变化、施工信息又要快速下发补盲,这形成了一个「分钟级的闭环生态」。

目前各大图商正在用众源数据和实时更新机制,为智驾兜住安全底线。百度地图的智驾级车道导航,能在高速场景中针对施工改道、事故占道等突发情况,实时推送车道级预警信息,辅助智驾提前避让、提前接管,避免「最后一秒急变道」的风险。

三是地图正在走向语义化、智能化。

过去的高精地图是「几何的」,告诉车辆「车道线在哪里」。

而如今的轻图和模型化地图是语义的,即理解「这条路意味着什么」。是左转必停,还是潮汐车道?这些语义信息,正在成为智驾安全与舒适体验的核心要素。

腾讯地图推出的「老司机驾驶经验图层」,就是一次典型的语义化创新,相当于把人类驾驶经验数据化,让智驾系统理解哪些路段容易颠簸、哪些弯道需减速、哪些路口事故高发,从而在决策时更像人,更稳、更聪明。这些数据将提供给车企,或在与车企的共创共建中提升用户智驾体验。

总体来看,从精度到广度、鲜度与语义力,地图正在从冷冰冰的几何模型,变成一套能感知、能学习、能推理的智能基础设施。它不再只是智驾系统的「定位工具」,而是成为算法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03、卖服务,图商的新起点

不可否认,智能驾驶驶入深水区,地图依然是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只是,图商的「铁饭碗」还在,捧法变了。

过去车企买的是一张静态的图,如今他们要的是动态的数据服务,包括实时更新、云端协同、算法接口与模型训练支撑,「卖图」这种一次性授权模式已难以为继,「卖服务」这种长期复利方式正成为行业共识。

一个只卖图的图商,已经不够用了。

如今,以高德、百度、腾讯、四维图新为代表的图商,正在集体重塑身份,共同逻辑是,从单一的数据提供者转型为综合的服务平台,在能力边界上延伸到算法、生态、乃至车端系统的深度融合。

在这条赛道上,大厂的生态体系成为天然优势。

高德、腾讯不约而同地谈论起「导航智能体」,但两者路径明显不同。

高德地图更像一个「C 端出行运营商」。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盘活 10 亿级用户池,提升用户粘性与转化效率。最新推出的智能体「小高老师」,通过主动交互与空间理解重构出行体验。

其核心不在地图本身,而在「体验智能化」,即用 AI 理解用户、预判意图、生成场景化服务。这使高德在从「导航产品」向「出行智能生态」过渡的过程中,具备了更强的 C 端流量转化与服务闭环能力。

腾讯地图的路线更系统化,专注扮演出行基础设施伙伴的角色。

它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腾讯生态获得出行场景的增量价值。在微信生态、智能座舱与车云系统的融合中,腾讯地图承担的是一个「隐身底座」的角色,相当于打通车机、社交与支付,让导航成为整个出行链路的中枢节点。它的核心不在导航体验,而在生态协同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地图的数据能力也延伸至云端世界模型与虚拟仿真训练层面,使得数据价值成为 AI 驾驶系统训练的重要基础模块,真正构建出云图一体的大生态。

百度地图更偏向技术深水区。

它在智驾地图领域的底座化布局最彻底:已覆盖 1200 万公里路网、300 万个精细路口,具备「天级静态、分钟级动态」更新能力。百度地图的价值,除了面向 C 端用户的导航功能,同样包括智驾算法训练、仿真与决策层的支撑。

对百度来说,地图已经不只是产品,而是智驾系统的基础感知层的核心部分。

与大厂们区隔,四维图新选择了更具产业属性的路径,彻底转型为新型 Tier1,最近通过战略并购鉴智机器人,组建「新鉴智」团队,已打造出覆盖地平线 J6B、J6E、J6M,高通 SA8620、SA8650 等多平台的产品矩阵,成为地平线生态的核心合作伙伴。这一转型,意味着四维图新正试图摆脱「图商」的被动身份,进入智驾系统集成与车规量产的核心环节。

四家图商的集体转向,本质上反映了一个趋势:在座舱与智驾融合的时代,地图虽然存在感渐弱,但底层的影响力在上升,它从被动的「位置参照」变成主动的「时空操作系统」,是感知、决策与交互的底层坐标系。

在新的产业逻辑下,图商们比拼的不再是数据精度,而是生态耦合能力与算法融合深度,即谁能融入更大的系统,成为智驾生态的节点。

显然,从高精转向无图,图商不能只跟在行业后面求变,唯有率先理解趋势、拥抱趋势的玩家,才能始终在行业周期中占据主动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科技   地图   时代   腾讯   数据   语义   算法   生态   车道   智能   精度   云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