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火热开战,引发全网热议。6月15日,苏超联赛第四轮,徐州队主场迎战镇江队,随即,“徐州德比”之名不胫而走,为这场大战再添热度。在足球赛事中,“德比”一般指相同或相邻城市、地区的两支队伍之间的对抗。按照今天的行政划分,镇江与徐州既非一地,也不相邻,但追溯往事,这两个城市的确大有渊源。
今镇江市北固山景区内,有一块“南徐净域”的匾额静静悬于甘露寺某廊道入口上。元赵善庆《水仙子·渡瓜洲》词云:“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这里提到的“西津渡”与“北固山”,如今已成为镇江市的名片,“南徐”即“南徐州”,它曾是镇江市的一个旧称。大概在同一时期,今徐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又被称为“北徐州”。因此,镇江与徐州之间的对抗,可以被叫作南北“徐州”之争。
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风景区还留有“南徐净域”的牌坊。
南徐州与北徐州
相传大禹曾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徐州”之名,始见于此。按《晋书·地理志》,“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西汉时,中央为加强地方统治,在古九州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令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称为“刺史部”。东汉末,以“州牧”代“刺史”,此后,州牧(刺史)掌一州之军政大权,诸州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单位,凌驾于郡国之上。徐州就是一个大州,永和五年(140年)时,下辖五郡六十二县,其地域之广可见一斑。
今徐州主城旧称“彭城”,它代管的县级市——邳州市,古称“下邳”,两地皆为徐州的一部分。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下邳和彭城都曾是徐州治所,所以,今徐州市继承“徐州”名号,当在情理之中。与徐州同为江苏“十三太保”的扬州市,旧称“广陵”,时属扬州,遂得名。而与扬州市隔江相对的镇江市,旧称“京”,也属扬州,既然如此,它为何会被称为“南徐州”呢?
这不得不提到侨置制度。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导致国内空虚,间接引发了“永嘉之乱”。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马踏中原,北方各州、郡纷纷沦陷。为求生存,高门世族大都选择渡江,并扶持宗室司马睿(即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了新政权,史称“东晋”。《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冀、雍、凉、并、青、徐等北方民众前往江南后,需要被妥善安置。
丧乱以来,传统的社会组织解体,人们往往以宗族、乡党为核心纽带,团结起来以求生存。因此,这些南渡侨人仍保持着浓重的宗族与乡党色彩,学者胡阿祥称其为“乡族集团”,并指出,“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既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将帅及侨流人民的利益,也便于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他们的利用”。加之东晋政权欲宣示自身正统,欲表明其“不弃旧土”的决心,以及南渡的衣冠大族尤其重视地望等诸多因素,在安置侨民之地设立相对应的侨州郡县的侨置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衣冠南渡后,这些离开本土、客居在南方的人被称为“侨人”,而他们寄居之地,被重新冠以北方已经沦陷的州、郡、县之名,这就是侨州、侨郡、侨县。东晋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足见其规模之大。
当时,一批来自徐州的侨人被安置到京口(今镇江市)及其周边地区,因为侨置州郡“皆取旧壤之名”,所以侨置徐州于京口。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刘裕北伐,收复徐州,“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后刘裕取司马氏而代之,建立刘宋政权,改淮北“北徐州”为“徐州”,而淮南“徐州”更名“南徐州”。如今的徐州市昔为“北徐州”治所,镇江市又曾为“南徐州”治所,这正是“南北徐州”的由来。
由来已久的渊源
看上去,镇江和徐州是因为名称才有了渊源,但早在东汉末年,两地就已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镇江与创立东吴政权的孙氏一族有着密切关系。初平三年(192年),一代名将孙坚战死荆州,其长子孙策在弱冠之年承担起家业。在求取到亡父遗骸后,孙策携母、弟奉灵柩渡江,并没有返回家乡富春(属吴郡),而是留在曲阿(今镇江丹阳市),并将父亲下葬于此。
这不符合古人“落叶归根”的习俗,学者宋杰认为,孙策归乡可能受到了吴郡太守许贡的阻挠。而正是这一突发事故,使孙氏家族与镇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曲阿成为孙氏家族在江东的重要据点,孙策占据江东后,派将军孙河屯京城,建安十三年(208年),执政的孙权将都城迁至京,镇江遂为都城。后刘备拜谒孙权,曾亲身前往此地,迎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今镇江市区内,有纪念孙策的桓王亭,还有当时建立的铁瓮城遗址留存,而与该遗址隔着一条马路的北固山公园内,有一座甘露寺,按小说家言,刘备娶亲即在此地。
值得一提的是,孙策、孙权时代的很多重臣,如张昭、张纮、秦松、陈端、鲁肃、步骘、诸葛瑾、吕岱、严畯、徐盛等人,籍贯皆为徐州。其中,张昭、严畯为彭城人,是地地道道的徐州人。张昭在东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堪称江东首望;孙策去世后,孙权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才逐渐掌握了大权。那么,地处长江以南的东吴政权,为何会有这么多徐州籍官员呢?
乱世以来,战争频发,地处北方的徐州成为“四战之地”,被各路乱军、军阀争夺。黄巾起义时,徐州就曾被乱军肆虐,时青、徐黄巾规模庞大,其中一部分转向幽、兖等州后,对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躲避战乱,包括徐州在内的北方士人纷纷南下。时徐州治所为下邳(今徐州邳州市),它位于泗水与沂水交汇之地,沿此南下,可直达徐州最南部的广陵郡;广陵江都还有一条人工运河——中渎水道(古邗沟),它沟通了淮水与长江,使当地的交通极为便利。今镇江与扬州隔江相对,足见汉末京口、广陵二地往来的方便。一部分北方士人南下至广陵后,还会继续南下,渡江前往扬州。其中一部分为孙氏兄弟看重,自此留在江东。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精诚合作,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时孙权仍在镇江,在遥领徐州牧后,他有资格开府治事,征辟当地士人,客居在镇江的徐州士人,总算有了归宿。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前往镇江,留下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的上阙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吴大帝孙权,另一个则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正是刘裕,令徐州市与镇江市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刘裕祖籍为彭城(今徐州市),所以他以“宋”为国号(彭城在春秋时属宋国)。自刘裕渡江,徐州侨人作为其“乡族”,一直深受其倚重。六朝时,京城的都城地位虽然被建业(今南京市)取代,但它的战略地位仍十分重要。京口毗邻建业,一直被视作首都的重要屏障。刘裕倚重乡党,这是人之常情,他将徐州侨人安置在如此重要的地方,亦不难理解。
当大批徐州侨人涌入镇江,两地之间就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正如苏超联赛中的“徐州德比”,虽名为“对抗”,实际上却加深了徐州与镇江这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而这,或许就是真正的体育精神,既要竞争,亦重友谊。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