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特朗普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中国,这一次的目标不是芯片,而是全球瞩目的造船业。
白宫高调宣布了一份名为《重振美国海事强国地位》的行政命令,内容直指中国在全球商船建造领域的优势。
核心措施有两条:其一,在美国港口停靠的、由中国制造或悬挂中国国旗的商船,可能面临最高达百万美元的额外费用;其二,对中国制造的港口大型起重机、关键设备,乃至使用中国部件的运输船,加征关税或施加限制。
在华盛顿的官方表述中,这样的措施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理由是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商船建造“半壁江山”,而美国的份额仅占极小部分。换言之,中国在这一产业链上的绝对优势,被美方视作了威胁。
这并非新鲜剧本,回顾过去几年,从钢铁到光伏,从芯片到电动车,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屡见不鲜,如今,造船业被摆上了台面。
要理解这场博弈,必须先看一组数据,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和克拉克森研究的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商船订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50%,排名全球第一,韩国居次席,日本依然保持一定份额,而美国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
过去二十年,中国造船业经历了快速积累和规模扩张:从早期的代工与中低端船型,到如今掌握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船)等高端船型的建造技术。
相比之下,美国早已退出全球商船制造的主流舞台,如今美国的造船能力,主要集中在军用舰艇和少量特种船只,其商船建造长期依赖进口,港口装备也大量来自中国,换句话说,美国提出“重振海事强国”,既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政治姿态。
美国造船和中国造船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特朗普的行政令一公布,全球航运业迅速做出反应,原因很简单:远洋运输是全球化的动脉,而这条动脉的“血管壁”,大部分都带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的地中海航运公司(MSC)警告称,美国的措施将推高航运成本,以一艘跨太平洋的大型集装箱船为例,若因“产地问题”被征收百万美元额外费用,这笔支出最终会层层转嫁至货主和消费者头上,粗略估算,每个集装箱可能要增加几百美元的运输成本。
另一家巨头——法国达飞集团(CMA CGM)则直言:全球超过一半的集装箱船,或多或少采用了中国制造的部件,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计算,这几乎等于给整个行业加税。
而正当美方高调宣示要“管控中国造船业”时,大连造船厂正式宣布,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17.5万立方米级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成功下水。
这是一艘接近300米长的超级船舶,被称作“海上超级冷冻车”,其储运能力意味着,一次满载的天然气,足以供应像大连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多月的用量。
要知道,因为天然气要以零下162摄氏度的液态形态运输,整个船体需要能够长期承受极低温度和高压环境。这对造船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焊接必须绝对精准,材料要能长期抵御低温脆裂,储罐结构要既轻便又坚固。
过去几十年,只有韩国和日本的少数几家船厂能批量建造这样的船舶,美国甚至早已退出了这一赛道。
而中国的这次突破,意味着彻底进入了世界造船业的最高门槛。更关键的是,它是从设计到建造的完整自主化,过去中国虽有承接过部分LNG船订单,但在关键环节仍依赖国外技术或设备。
如今,中国成功下水自主建造的LNG运输船,意味着在这一高端领域实现了突破,这不仅是对特朗普行政令的现实回应,更是对全球航运业的一种信号:中国的造船能力,已经全面进入“第一梯队”。
信息来源: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成功建造30.9万载重吨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轮》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