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圈子一篇纽约时报的观点文章直指中国正给美国带来新一轮冲击,中国靠着实打实的创新和产业链升级,稳步走自己的路,美国却还纠缠在老一套的贸易战里头,难怪他们自己都开始反思了。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叫“我们曾警告过第一次中国冲击,下一次会更糟”,作者是大卫·奥托和大卫·汉森,他们是研究中美经济互动的老手,早年就写过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国制造业影响的报告。
文章一发,2025年7月14日就上了纽约时报首页,第二天中文版跟进,标题改成“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直接戳中了美国当下痛点:制造业岗位流失、供应链卡脖子、技术领先地位动摇。
文章的核心是,中国从低端制造爬坡到高端创新,美国的应对策略还停留在上世纪。作者直言,1999到2007年的第一次冲击,主要伤了美国纺织、玩具和家具业,丢了近四分之一制造业岗位。 那时候中国靠劳动力优势接盘,美国企业乐得把脏活累活外包出去。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在人工智能、航空和电信这些领域发力,出口结构升级,机电产品占比超六成,新能源车全球份额近七成。
报道一出,民主党议员引用文章呼吁加大国内投资,共和党则拿来佐证对华强硬政策。欧洲媒体如德国之声也转载,提醒自家车企注意中国电动车竞争。而2025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超五千八百亿美元,对美出口占比降到七成以下,说明中国正加速“去美国化”,转向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
文章还点出,美国的关税战打得费劲。特朗普政府加征电动车关税到一百四十五个百分点,中国企业轻松绕道东南亚建厂,出口数据不降反升。德国总理访华时,宝马宣布在沈阳投一百五十亿扩厂,日本丰田也转投中国刀片电池技术。美国的“反华联盟”还没成形,就因为利益纠葛散了架。
而第一次中国冲击发生在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那几年美国制造业真遭了罪。中国当时劳动力成本低,政策开放,承接了大量中低端订单,纺织和玩具业岗位流失严重。华尔街和高科技还稳得住,美国人觉得这是全球化分工,没当回事。可从1999到2007年,丢了上百万岗位,中西部锈带城市失业率飙升。
转到第二次冲击,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顺利,十大重点领域完成率超八成,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跑全球。 现在不是抢美国不要的活儿,而是直奔核心技术。宁德时代电池和大疆无人机,以技术和价格双杀,抢占市场份额。比亚迪电动车全球销量占比六成八,光伏组件产能八成。美国副总统万斯自己都承认,全球化本想把中国锁在低端,谁知中国冲到顶端。
对比起来,第一次是劳动力驱动,第二次是创新和技术驱动。中国研发投入年增十八个百分点,专利数世界第一,高温气冷堆和深海钻机都达领先水平。 美国那边,芯片法案拖拖拉拉,政策像醉酒的松鼠,东摇西晃。特斯拉因中国石墨断供停线,F-35战机靠中国稀土,制裁反倒伤了自己。 过去美国企业外包时图省事儿,现在后悔也晚了,中国产业链韧性强,关税一加,企业挪到越南泰国,继续供货。
两次冲击的区别,还在于全球影响。第一次主要伤美国本土,第二次波及全世界。
而美国面对第二次冲击,四大招数都没灵:关税战、科技封锁、盟友施压、产业链转移,全是饮鸩止渴。 关税加到天上,特斯拉和福特销量跌下,供应商破产一大堆。除此之外,英伟达芯片限售后,又批H20对华出口,美企离不开中国市场。盟友那边,日韩加拿大欧盟联合反制美国加税,中国和东盟非洲五十三国签协议,合作更紧密。
不过这冲击本质上是文明更迭,中国全产业链加创新,重塑全球规则。
美国得转变思路,对中美互利共赢有好处。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