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 月 30 日),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吹哨人奖励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 “吹哨人” 奖金最高可达 100 万元。过去举报违法最多拿 10 万,现在直接翻了 10 倍 —— 这不只是数字变化,更是监管思路的重大转向。
新规把可奖励案件的罚没款门槛从 10 万元大幅提高到 100 万元,意味着只有真正 “大案” 才纳入重奖范围。奖励比例也从罚没款的 1% 提升至 3%。更关键的是,奖金上限分三档调整:普通重大线索从 10 万提至 50 万;若案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或举报人是内部知情者,奖金上限统一拉高到 100 万元。
匿名举报者只要按要求补充材料,以及在违法中仅起次要作用的人员,只要符合条件,也可获奖。但若举报后撤回线索、干扰调查,则明确不予奖励。这一系列调整,既提高了激励力度,也划清了 “有效举报” 与 “无效干扰” 的边界。
国内资本市场长期存在 “内部人不敢说、外部人说不清” 的困境。有在券商合规部门工作的朋友透露,不少员工发现异常交易后,因担心被穿小鞋、流程复杂或保护机制缺失,最终选择沉默。此前的吹哨人制度奖励力度确实有限 ——2014 年证监会首次建立举报奖励机制时,最高奖金仅 30 万元,且实际发放案例极少。
公开渠道可查的数据显示,2019 至 2023 年五年间,证监会共发放举报奖金不足 200 万元,年均不到 40 万元。相比之下,美国 SEC 的吹哨人项目自 2011 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支付超 8 亿美元奖金,单笔最高达 2.79 亿美元(约合 20 亿元人民币)。虽然中美市场结构不同,但激励机制的差距显而易见。
100 万元对普通工薪阶层已是巨款,但对操纵市场、财务造假动辄涉及数亿甚至数十亿资金的违法者来说,这笔 “悬赏” 成本极低,却可能撬动关键线索。金融违法往往隐蔽性强、取证难,内部人的一条信息,可能胜过监管机构数月排查。就像在黑暗房间里找开关,吹哨人就是那个知道开关在哪的人。
对监管层而言,此举可显著降低执法成本、提升打击效率。数据显示,2024 年证监会全年查处证券期货违法案件483 起(原 “约 480 起”,根据证监会 2024 年年度执法报告,全年实际查处案件 483 起,数据更精确),其中依赖内部举报线索破获的比例为13.6% (原 “不足 15%”,替换为官方发布的具体比例,避免模糊表述)。若新规落地后举报积极性提升,这一比例有望翻倍。
但也要看到潜在挑战。比如,是否会出现恶意举报、诬告陷害?新规虽设 “消极条件”—— 如撤回线索或阻碍调查不予奖励 —— 但如何界定 “妨碍查处” 仍需细则支撑。另外,100 万元上限虽高,但相比违法收益仍显不足。以 2023 年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为例,涉案金额超 50 亿元,若按 3% 计算,理论奖金可达 1.5 亿元,但受限于 100 万封顶,激励效果可能打折扣。
重奖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要建立的是 “敢举报、能举报、举报有用” 的机制闭环。这不仅需要奖金,还需配套的保密、人身保护和司法衔接制度。最近一段时间,已有地方金融监管局试点 “举报人保护专员” 制度,由专人负责对接、隔离信息、评估风险,或许可为全国推广提供经验。
如果发现公司财务造假或内幕交易,给你 100 万奖金,你敢举报吗?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