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看电视"了?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

当电视机成为客厅的巨大“摆设”,全家人围坐时总是人手一个小屏,电视的屏幕还会再亮起来吗?

01 失落的遥控器

打开电视先忍受漫长的开机广告,再用多个遥控器切换信号源,在不同应用间跳转寻找内容。如此“看电视”对年轻人尚且不便,对老年人更是极不友好。

“套娃收费”问题则进一步消磨着用户的耐心。买了电视会员,还有影视APP会员,想看热门内容还得单独付费。这种层层加码的收费模式,被形象地比作“套娃”。

△央视新闻对于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进行过系列报道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并出台规定进行整治——随着“双治理”工作的推进,电视收费包大幅压减,免费节目增加,有线电视和IPTV全面取消开机广告,“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取得重要突破——但还是阻止不了电视开机率的连年下降。

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内容生态的失衡和移动设备的冲击。

卫视黄金档剧集类型雷同,创新乏力,题材扎堆,容易引发观众审美疲劳。与之相比,新媒体兴起带来的网络剧、短视频等内容形式却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此外,热门网剧、网络综艺通常无法及时在电视大屏播出,电视台节目从策划到播出周期又较长,需经过层层审核,导致更新速度慢,难以快速跟上市场趋势和观众口味的变化。

△各种类型的“网综”已培养出一批忠实观众

同时,电视端缺乏“必须在电视上看才过瘾”的独家内容。虽然电视在观看体育赛事、大片时仍有其独特优势,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热衷的小众动漫、游戏直播等内容,在电视平台上相对匮乏,而在网络平台却应有尽有。

相比之下,移动设备则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和个性化体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还能依据用户的观看历史精准推送内容。这种观看体验的自由度和定制化,是传统电视目前难以比拟的,也就进一步加剧了电视开机率的下降。

02

还有什么值得看?

尽管面临挑战,电视仍然在特定领域保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中老年群体而言,电视仍然是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核心渠道。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民生新闻等内容持续拥有稳定的收视群体。大屏幕、简单直接的线性播放模式,更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

家庭场景与仪式感需求也是电视的重要优势。春节晚会、重大体育赛事等,电视仍然是实现家庭共享、营造观看仪式感的最佳载体。一家人围坐观看的体验,是小屏设备无法提供的。

电视的音画体验优势同样不容忽视。随着4K/8K超高清、杜比全景声等技术的普及,电视在呈现高质量影视内容时,能提供移动设备无法比拟的沉浸式体验。

03

“破局”良药?

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广电21条”)出台。

新规中最受关注的举措包括,不再以40集为上限、试点建立“边审边播”机制、试点电视剧中插广告政策、大力支持网台同步、支持引进优质海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在卫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等。

业内专家认为,“广电21条”精准回应行业痛点,在确保问题不反弹的前提下,给予了创作播出更多灵活性与自由度,是提振行业活力的一剂“强心针”。

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用户习惯的逆转是最大障碍。经过近十年的市场教育,观众已经深度适应了移动端“随时随地、按需观看”的收视模式。让这些已经习惯手机小屏的用户重新坐回电视屏幕前,需要提供足够强大和独特的吸引力。

好内容的产生需要创作周期的积累和市场检验。虽然政策放宽了创作限制,但制作方能否抓住机遇,摆脱过去“注水剧”、“跟风创作”的路径依赖,真正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高质量作品,仍是未知数。

△“古偶”剧仍在观众审美疲劳期

此外,大小屏的融合发展也是一个待解难题。电视大屏如何与移动端形成差异化互补,而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需要探索创新的内容形态和商业模式。单纯将移动端内容平移至电视大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针对大屏特性进行专门优化和创新。

政策松绑只是起点,重现“现象级神剧”频出的黄金时代,需要更开放的姿态和更理性的态度。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一定值得期待。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数码   多久   电视   内容   观众   遥控器   政策   广电   用户   设备   自由度   习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