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个消息悄然浮现:有关部门的文档开始采用WPS文件。
就这个消息,已经上了热搜,证明市场对此的关注度是很高的。
另外这次美方又喊着对我们的软件要加100%,在先进制程芯片与高性能算力卡之后,关键软件也成为美方管制清单的潜在目标。
这方面之前市场关注度和预期都不高,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下。
我们每天使用手机、浏览网页、处理文档,但很少意识到,真正支撑社会运转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软件。
它们不面向消费者,却深嵌于银行清算、电力调度、制造产线、科研仿真之中。
我把这类系统称为“数字底座”,主要包括三类:
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是:研发周期长、验证成本高、生态依赖强。
一旦出现断档,不是简单替换,而是整个技术链条的重构。
过去几年,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市场对“自主可控”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而软件,或许正从“配角”走向“舞台中央”。
这几年不知大家有没有用过wps,笔者是持续在用的,而且觉得还是挺好用。(欢迎有不同的看法)
好的产品要经得起三个考验:性能、稳定性、综合成本。
笔者一直认为,好的东西是不需要靠什么外部去推动的,就是实现替代的。
目前来看,不同领域的进展呈现明显梯度:
1. 基础软件
在相关领域,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已实现规模化部署。麒麟、统信UOS、达梦、GaussDB等产品,完成了从“有没有”到“用不用”的跨越。
但真正的挑战在金融、电信、能源等高要求行业。
这些系统要求7×24小时运行,每秒处理数万笔交易,对延迟和容错极为敏感。
已有案例显示突破:某大型银行采用hw的GaussDB后,批处理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提升显著,OceanBase支撑了超大规模交易场景;
这些不是试点项目,而是生产环境中的真实选择。它们的共同点是:客户愿意为性能买单,而非仅因“国产”标签。
有机构预测,未来三年,金融行业信创投入有望达到数百亿元量级,国有银行核心系统改造全面启动。这将为国产基础软件提供市场空间。
2. 工业软件
如果说基础软件还能靠规模效应推进,工业软件则完全是技术硬仗。
以EDA为例——芯片设计的“画笔”。
全球市场高度集中,技术迭代快,客户粘性强。
国内企业起步晚,整体规模尚小,但已在局部形成突破。
华大九天作为国内主要EDA企业,其模拟设计工具已进入部分制造环节。
中望软件在2D CAD领域具备竞争力,并向3D延伸。
索辰科技专注CAE仿真,在特定行业形成技术壁垒。
中控技术在DCS控制系统市占率领先,逐步拓展应用边界。
这些企业营收体量不大,毛利率波动明显,短期难言爆发。
但它们的价值在于:是否掌握了不可替代的技术节点。
3. AI生态
当前,多数AI训练依赖特定加速平台,主流框架也多基于同一技术路径。
这种高度集中的生态,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潜在风险。
应对这一挑战,国内正推动多路径探索:
昇腾生态联合生态伙伴,构建从芯片到框架的全栈能力;
硬件方面的冷却技术、电源管理、系统集成等配套环节持续优化,产业龙头公司已经在能效比上取得进展;
互联网企业不断推出行业大模型,并与国产算力平台适配,形成“软硬协同”闭环。
这条路注定不易。
毕竟,任何生态的建立都需要时间、开发者和应用场景的共同培育。
但历史经验表明,所有强大的技术体系,都曾从边缘起步。
软件的壁垒,不在代码行数,而在用户习惯、开发者网络与长期迭代能力。
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一声惊雷,而是一场积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