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觉迷录》是清代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为驳斥反清言论而编纂的政治文献,全书共四卷,内容围绕雍正六年(1728年)曾静策反案展开,系统回应了民间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质疑。以下是核心信息梳理:
1、编纂背景
案件起因:湖南儒生曾静受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影响,遣弟子张熙游说陕甘总督岳钟琪反清,后遭岳钟琪设计逮捕。雍正帝亲自审问后,决定将案件审讯记录、上谕及曾静的悔过书《归仁录》汇编成书,公开辩论统治合法性。
目的:通过驳斥“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指控,消弭汉人对满清统治的质疑,并阐释“夷狄可为华夏之君”的政治主张。
2、内容与结构
核心议题:
辩驳“华夷之辨”,引用《孟子》等经典论证文化认同高于血统差异。
逐条回应曾静《知新录》中的指控,如“孔雀翎、马蹄袖”等衣冠制度争议,强调治乱与衣冠无关。
收录曾静供词及《归仁录》,展示其悔过态度。
体例:
卷一为雍正上谕,卷二至卷四为审讯记录及《归仁录》全文。
附录包含吕留良著作销毁令等后续谕旨。
3、刊印与禁毁
雍正时期:雍正八年(1730年)全国刊行,要求官吏宣讲,并命曾静巡讲。
乾隆时期:乾隆帝继位后立即查禁,秘密处决曾静,但民间抄本仍流传。
后世流传:光绪年间革命党在香港重印,2020年文物出版社以雍正内府刻本为底本影印再版。
4、历史评价
文献价值:唯一“父撰子禁”的御制文书,揭露了清初皇权争斗与思想论辩,为研究明清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争议性:书中公开皇室内斗细节,客观上加剧了反清情绪,导致乾隆转向高压文化管制。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