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坦言:过了60岁,血糖若能保持在这个范围,或许可以放宽心了

近期,关于老年人血糖管理的问题再次被大家关注。特别是过了60岁的人,血糖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健康风险,但很多人对该如何把控自己的血糖有很多困惑。

其实,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医生实践表明,老年人的血糖目标可以相对放宽一些,不必像年轻人那样严格到分毫不差。换句话说,如果能让血糖保持在某个范围内,或许可以真正稍微放下心。

首先要说的是,60岁以后的人,身体机能已经出现了自然的退化。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肝脏对糖的调节能力、肾脏的代谢能力都会下降,这就导致血糖容易波动。

同时,老年人如果过度追求“低血糖”,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事件,这种风险往往比轻度高血糖带来的风险更大。

数据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年因为低血糖入院的比例可达8%~10%,而低血糖带来的心脏问题甚至脑中风风险增加明显,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多项老年医学研究中都有明确体现。换句话说,过度控制血糖反而可能伤身。

在笔者看来,老年人的血糖管理应当以安全、稳定为第一目标。也就是说,如果空腹血糖能维持在 5.6到7.8 mmol/L 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能控制在 7.8到10 mmol/L,就属于相对安全的范围。

这个范围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大数据支撑的。例如,《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65岁以上、血糖控制在这个范围内的老年人群中,三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糖过度控制或过高的人群,而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换句话说,这个区间可以兼顾风险和生活质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吃喝。总的来说,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更像是一个平衡术。饮食方面,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仍然很重要

例如,甜饮料、蛋糕、油炸食品都应尽量少吃。同时,规律饮食也很关键,尽量保证三餐时间固定,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或暴饮暴食。

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餐间间隔过长,空腹血糖会出现较大波动,餐后血糖也容易超标,这种情况即便偶尔发生,也可能长期累积带来健康风险。

其次,运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人以为老年人运动量小就没关系,其实不然。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数据显示,60岁以上坚持每周中等强度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人,血糖控制更稳定,平均空腹血糖比不运动的人低约0.5~0.8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也小。

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运动不一定要很激烈,快走、打太极、骑自行车都是可以的,但要量力而行,避免运动导致的低血糖或摔倒。


再者,药物管理也是关键。很多老年人因为长期使用降糖药,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医生指出,过了60岁,药物剂量应该根据实际血糖情况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地长期吃高剂量药。

特别是一些磺酰脲类药物,低血糖风险较高,如果继续按照年轻人的剂量服用,风险就大了。相反,如果配合饮食和运动调整剂量,血糖仍能维持在安全区间,而且身体负担会轻很多。

同时,定期监测血糖非常重要。很多老年人觉得“反正吃药也控制了,测不测都差不多”,殊不知血糖的波动有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伤害了心脏、肾脏和眼睛。

建议每天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至少各测一次血糖,并记录下来,形成趋势图。医生可以根据趋势图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这比盲目追求某一天的数字更科学。

另一方面,不要忽略了合并症的管理。很多60岁以上的人都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者心脏问题。这些疾病和血糖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高血压和高血糖同时存在时,心血管事件风险会显著增加。因此,在血糖控制的同时,血压和血脂也要同步管理,才能真正降低整体风险。

再说心理因素。很多老年人因为血糖波动容易焦虑,长期紧张可能影响睡眠,进而影响血糖。这时候保持良好心态也很关键。

换句话说,如果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必过度焦虑,生活质量同样可以保持。医生们近来也强调,过度追求完美血糖反而可能带来额外风险,适度放松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饮水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也很重要。研究显示,老年人每天摄入足够水分和膳食纤维,可以改善餐后血糖波动。

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糖分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而充分饮水可以帮助肾脏排出多余糖分,这些都是简单但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过了60岁,血糖控制的目标应该更现实,更贴近身体状况。空腹血糖维持在5.6~7.8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7.8~10 mmol/L,是多数老年人的理想范围

同时结合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药物调整、监测血糖、控制合并症以及保持良好心态,整体健康状况可以得到大幅提升。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不必过分紧张血糖数字,而是要注重整体生活方式和身体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血糖管理也不能完全照搬数据。定期和医生沟通,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方案,是最科学的做法。

尤其是有肾病、心脏病或者长期用药的老年人,更需要个体化管理。换句话说,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在安全区间内平稳才是关键。

总的来说,60岁以后的血糖管理,需要兼顾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维持适当的血糖范围,既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又能保证日常生活的舒适感

此外,持续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和心理调节,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如果老年人的血糖能保持在这个范围,确实可以稍微放下心,生活可以继续按自己的节奏进行,而不用天天盯着血糖数值焦虑不安。

总而言之,这种血糖管理理念更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也更容易坚持下去。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都强调,平稳、可控比过度严格更重要

所以,过了60岁的人,如果能把血糖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同时做好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管理,就完全有理由放松一些,不必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这种方法既科学,又贴近生活,也符合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糖范围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目标范围内时间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研究进展,徐玲;李志勇,现代医药卫生,2023-05-3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养生   血糖   坦言   医生   老年人   低血糖   风险   范围内   身体   剂量   饮食   膳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