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饮败走中国?养乐多跌入低谷卖不动了,国产饮品成最大赢家

曾经风靡全国的“小红瓶”养乐多,如今正在经历它在中国市场的至暗时刻。

从去年关闭上海工厂,到近日宣布广州第一工厂停产,这家日企乳酸菌巨头的收缩动作,透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的黄金时代,正在慢慢过去。

时间回到2001年。养乐多在广州投资建厂,带着“每天一瓶,健康肠道”的理念正式进军中国。

那时的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益力多”几乎凭一己之力打开了中国人的肠道健康认知。

巅峰时期,养乐多在中国的日销量高达 760万瓶,成为便利店与家庭冰箱的常客。

广州工厂日均产量突破百万瓶,一度是“亚洲产能最高”的工厂之一。

但如今,这座见证辉煌的老厂即将停摆。

根据官方公告,广州益力多工厂将在11月底关闭,仅保留部分华南区的产能调配功能。

公司称,此举是为了“优化产能布局,集中经营资源”。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被迫的战略收缩。

被国产品牌包围:乳酸菌江湖早已换人

在养乐多起飞的二十年里,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也早已完成蜕变。

据 TechSci Research 数据,2024年中国酸奶与乳酸菌饮料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但增速从早期的20%跌至不足5%。市场进入“慢增长”阶段后,本土品牌强势崛起。

蒙牛优益C 走“维C+免疫力”路线,抢占年轻群体;

伊利每益添 打出“益生菌+营养”双概念,主攻高端市场;

均瑶味动力 和 娃哈哈乳酸菌饮品 则凭借渠道优势席卷下沉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养乐多在乳酸菌饮料市场的份额下降至约18%,而蒙牛和娃哈哈的份额持续上升。

昔日独霸一方的“小红瓶”,如今成了被围攻的老将。

信源截图

“高糖”标签刺痛年轻人,品牌光环褪色

除了竞争对手的挤压,更致命的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如今,年轻人最关心的是“低糖、轻负担”。

根据 Mintel 2025年乳制品消费报告,超过68%的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会主动查看糖分。

而养乐多的经典配方中,每100毫升含糖量高达14克,这让它在“控糖潮”中显得格格不入。

许多消费者戏称:“喝一瓶养乐多,等于吃两块糖。”

同时,部分消费者开始质疑它的“益生菌功效”。
事实上,乳酸菌在常温储存中存活率有限,其“调节肠道”的作用并不像广告中那样神奇。

2021年,养乐多因“夸大功效宣传”被监管部门罚款,也让品牌口碑受挫。

面对销量下滑,养乐多近两年频繁推出新品求变:

2023年推出“低糖金瓶”与“蜜桃粉瓶”,主打轻负担;

2024年又推出“零蔗糖青提版”,迎合健康饮食趋势。

这些创新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反弹,今年上半年,养乐多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约4.8%。

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口味创新”只是止血,并非根治。

中国乳制品市场正朝着“功能+营养”复合型方向发展,消费者不只要“肠道健康”,还要“免疫力”“护肝”“提神”等更多附加价值。

而养乐多的产品线依旧单一,几乎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

养乐多的处境,并非孤例。达能、雀巢、明治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普遍面临“失速”问题。

它们的共性是:成本高、价格硬;渠道慢、反应迟;品牌沟通缺乏“本地化语言”。

过去,外资乳企靠“安全、健康、进口品质”赢得信任;如今,中国消费者更相信国产品牌,也更愿意为“国潮健康”买单。

正如 Worldcrunch 报道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市场,品牌想卖健康,首先得说懂中国人的健康。”

关闭工厂不代表退出,而是一次“轻装上阵”的尝试。

业内普遍认为,养乐多接下来可能会采取三大策略。

加速新品研发、强化线上渠道,品牌故事重写。

这些方向如果执行得当,养乐多仍有机会在中国市场再度崛起。

从万人追捧到逐渐冷却,养乐多的起伏折射了整个中国健康饮品行业的进化。

当年它教会中国人“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如今,中国消费者又教会了它,健康,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或许,真正的竞争,不在市场份额,而在谁更懂消费者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美食   日本   低谷   饮品   赢家   中国   乳酸菌   健康   肠道   市场   品牌   工厂   消费者   中国市场   乳制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