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取经第996天,刚从妖怪洞里把师傅捞出来,八戒又馋着要吃路边摊!” 打开手机,刷到的竟是孙悟空举着自拍杆更新的vlog。追更《西游记》八十一难,早已不是翻书或看剧。
唐僧讲虎口脱险的心悸,沙僧晒泼水节的祝福,连奔波儿灞都有了自己的镜头。这些AI生成的影像里,古典名著撞上了现代梗,历史场景混进了当代广告。
可追着追着不禁疑惑:当西天取经成了日更短剧,当“真实”能被AI一键生成,我们刷到的究竟是创意还是幻象?
或许有人会说,把AI vlog视作“真实的消亡”太过夸张,毕竟传统Vlog记录生活的核心需求从未消失,只是多了一种新的内容形式而已。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打开短视频平台,分享日常穿搭、美食制作、旅行见闻的真人Vlog仍在持续产出,甚至有博主因“反 AI”的真实质感收获更多关注。
从这个角度看,AI vlog更像是内容生态的补充而非替代,就像当年电视的出现没有消灭广播,短视频的兴起没有取代长视频,不同内容形态本可共存共生。
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种“补充论”忽略了算法推荐的底层逻辑。AI vlog凭借更强的戏剧性、更低的制作成本和经典IP的天然流量优势,更容易获得算法青睐。
当用户刷到的西游取经vlog比邻居的日常分享多十倍时,并非真实内容不存在了,而是它被算法挤压到了流量边缘。
普通创作者的真实生活难以与“孙悟空打妖怪”“曹操过华容道”的戏剧冲突抗衡,长此以往,愿意投入精力记录真实的人可能会因流量低迷而减少创作,这并非虚构的担忧,而是内容领域 “劣币驱逐良币” 的常见规律。
有人可能会反驳,AI vlog本质是一种创意二创,和早年的名著漫画、影视改编没有区别,不该被贴上“消解真实”的标签。确实,从小人书到动画,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经典,AI vlog只是延续了这种创作传统。
唐僧的斋饭吃播、孙悟空的蟠桃带货,看似是对经典的解构,实则是用当代语境激活了传统文化,让年轻人以更轻松的方式接触名著,这甚至比强制阅读原著更有传播效果。
可这种“二创正当论”需要厘清一个边界:改编与篡改的区别,创意与流量的权衡。当汽修店把“西天取经”改成“路过汽修厂”的硬广,当所有AI vlog都充斥着“996”“考编制” 等雷同网络梗,创作便沦为了流量的附庸。
早年的名著改编虽有创新,但仍保留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而现在的部分AI vlog为了博眼球,早已抛开原著的精神内核,只剩下IP的外壳。
更关键的是,传统二创需要创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而AI vlog只需套用模板即可批量生产,这种“无门槛创作”带来的同质化,恰恰消解了二创本应具备的独特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有人认为AI vlog赋予了普通人“内容生产权”,让奔波儿灞、魏国小兵这样的边缘角色拥有了叙事机会,这是对传统精英创作的颠覆,理应被肯定。
这种观点点出了AI技术的积极一面,过去只有专业团队能拍的历史场景,现在普通人用 AI 工具就能实现,“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想似乎正在照进现实。就像有人说“00 后想看什么就制作什么”,这种创作自由确实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但仔细想想,这种“创作自由”更像是一种幻象。当制作教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生成西游vlog,当流量数据指向 “取经+广告”的固定模式,所谓的“自由创作”其实是在算法和模板里的自我囚禁。
普通人看似获得了“解释权”,但解释的内容早已被流量逻辑预设:想火就要蹭IP,想有播放量就要加冲突,想变现就要插广告。真正的创作自由是表达独特的思考,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模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人们习惯了用AI生成内容,独立思考和原创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这并非危言耸听,就像过度依赖计算器会影响心算能力一样。
也有人提出,AI vlog里的“虚拟真实”其实暗含着当代人的情感投射,悟空的KPI焦虑、八戒的躺平心态,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这何尝不是一种 “建构在虚拟之上的真实”?
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艺术本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AI vlog用虚构的外壳包裹真实的情感,确实能引发观众共鸣。从这个角度看,它和其他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因为第一人称视角,情感传递更直接。
不过,这种 “情感真实论” 不能混淆 “情感投射”与“生活记录” 的本质差异。
Vlog的核心是“记录”,哪怕是经过剪辑的真人Vlog,也根植于真实发生的事件;而AI vlog的 “情感真实” 是凭空生成的,它可以模拟焦虑,但没有真实的职场压力作为支撑;可以演绎孤独,但没有真实的人生经历作为底色。
这种虚拟的情感共鸣就像镜中花水中月,看似真切,实则空洞。更可怕的是,当人们习惯了从虚拟内容中获取情感满足,可能会逐渐疏远现实中的情感连接,这才是对 “真实” 最深层的消解。
回到问题的核心:AI vlog的兴起,本质上是技术发展与流量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完美的创作革命。
我们不必为 “真实Vlog的式微” 过度哀叹,因为对真实生活的记录需求永远存在;但也不能对 “虚拟内容的泛滥” 掉以轻心,因为真假边界的模糊可能带来认知偏差。
真正的关键,或许不在于抵制AI vlog,而在于明确技术的定位,AI应是创作的工具而非替代者,是激活灵感的助手而非流量的奴隶。
当创作者用 AI 还原历史场景来解读名著,当普通人用 AI 记录自己的 “理想生活” 来表达向往,这种创作便有了价值;但当 AI 沦为批量生产流量垃圾的机器,沦为消解经典、模糊真假的工具,就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就像“真假美猴王”的典故,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分辨哪个是真悟空,而是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守住对真实的敬畏和对原创的坚守。
AI vlog带来的不是“真实的消亡”,而是对“真实价值”的重新审视,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那些源自生活的独特经历、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才是永远无法被AI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