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白酒的东西方相互偷家


星巴克卖身,茅台1499:旧生产力的“命运交响曲”

这周,两个大事件席卷了舆论:星巴克中国的“卖身”与茅台在pdd上卖到了1499元(有三人团更低)。
咖啡与白酒——都是喝的,其实都是旧生产力的象征。它们在不同的场景里发挥着类似的作用,成为提升生产力的“润滑剂”,这种价值早已被时间所验证。

然而,今天,星巴克中国的卖身,却给人一种时代“逆流”的感觉。

咖啡文化并没有走下坡路,相反,它在这个“茶文化”占主导的国度里已成功扎根,涌现出无数连锁与精品咖啡,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反而是星巴克这家老牌的“咖啡先驱”,未能跟上时代的变革,才导致了它的“沦落”。


星巴克的“护城河”

如果把同一时代的其他咖啡品牌拿来做对比,上岛咖啡真锅咖啡太平洋咖啡等早已凉凉,星巴克却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了它的护城河还是有的。

这些年来,它是商圈和写字楼里免租低租的受益者,也曾经能凭借品牌号召力试图签一份独占协议。但这种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
速溶咖啡并没有直接撼动星巴克的市场份额,那些低价的国产现磨咖啡却渐渐威胁到了高端咖啡的根基。

相比30元一杯的星巴克(人均几百元收入的时候就这个价,当时怎么敢?),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再依赖高昂价格来满足对咖啡的需求。

曾几何时,星巴克的咖啡是“享受西方文化”的象征,电视里电影里小说里看到的都是咖啡馆场景,去巴黎太远太贵遥不可及,但去星巴克体验一下却是触手可得。

曾几何时,星巴克的某些门店是“高端”的象征。写字楼旁的门店,可以成为客户谈生意的场所;居民区旁的店,是大爷大妈们的“蹭空调天堂”,大家拿着礼品卡,随便消费一下。慢慢的,星巴克的定位变得模糊,它已经不再是那个“高级”的代名词,反而成了人们用来消磨时间的场所。


从“高级体验”到“公共噪音”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已经很久没有再像以前一样,坐在星巴克独自思考与学习了。
那种曾经安静的环境,现如今早已被各种声音所侵蚀。

开在写字楼附近的咖啡馆充斥着各种商务谈判,似乎变成了又一个会议室,有时我真怀疑这些内容就不怕公开吗?

开在居民区周围的更是成了大爷大妈们免费蹭空调和座位的“圣地”,堪比菜市场,环境的“高端感”早已荡然无存。

曾经的星巴克,是咖啡爱好者的天堂;如今的星巴克,却成为了普通消费者打发时间的场所,甚至外卖骑手也把这几分钟的时间压缩到最短,20分钟的“摸鱼时间”变成了5分钟的“外卖接单”。


白酒出海的未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人开始用“白酒出海”来做对比,觉得既然咖啡已经能够成功进入西方市场,那白酒是否也能跨越文化的藩篱,飞入西方人的生活?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呢?不如去上海、香港等外国人聚集的地方走一圈,看看酒类在那些地方如何消费。

结论很简单,白酒并没有在西方市场形成广泛文化认同

西方的酒吧文化,在日本的居酒屋文化下都能找到类似的形态。

这与中国的“吃饭喝酒”文化大相径庭,西方喝酒讲究的是社交、放松,讲的是“私事”,而在中国,酒往往是吃饭时的“佐料”,往往在吃饭的地方谈公事。

这种文化上的根本差异,注定了白酒进入西方市场的难度。

白酒的国际化,也许并不单单是价格和产品的问题,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强者文化”

如今中国酒企正尝试通过“高端酒文化”和社交方式的结合**来打开西方市场,但这背后仍然需要时间与文化的不断磨合。


新旧势力的博弈:白酒的真正出海希望

尽管西方人对白酒的认同困难重重,新一代“文化英雄”们却在悄悄改变这一切。
中国的白酒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正在试图打破传统酒类文化的藩篱,并通过融合现代高端消费中国传统酿造工艺,拓展海外市场。
这不仅仅是产品的推销,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一种将强者文化与“白酒精英”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复兴。

未来的白酒出海,或许并不是单纯的产品驱动,而是文化符号与强者精神的全球化渗透。如果白酒能够突破西方的文化壁垒,它的潜力将是巨大的,甚至能像游戏一样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球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东西方   白酒   咖啡   文化   中国   时间   护城河   市场   茅台   生产力   强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