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历史上的九件大事

肥城因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而得名。

肥城,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西麓,总面积127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超过85万人。这片泰山脚下的土地,承载着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这座“君子之邑”最精彩的历史篇章。

一、肥子国建立:肥城之名的起源


肥城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肥族人在这片土地上散居,建立了肥子国,肥城因此得名。这片土地并非只有肥子国,还有遂国(故城在今安临站镇)和铸国(故城在今王庄镇),共同构成了肥城早期的政治格局。


二、齐鲁必争的汶阳田


春秋时期,肥城成为齐、鲁两大强国争夺的焦点。鲁僖公元年(前659年),史书首次记载了“汶阳之田”。这块肥沃土地的所有权在齐鲁之间多次易手,周定王十八年(前589年),齐国被迫将汶阳田归还鲁国,但争夺远未结束,“齐鲁必争汶阳田”成为后世对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最佳注解。


三、圣贤云集的黄金时代


春秋末期,肥城迎来了文化上的第一个高峰。孔子在洙泗之间讲学,肥城人有若(故里在东故社有家庄)和冉耕(故里在王瓜店镇冉家庄)成为孔门弟子。更令人称奇的是,越国大夫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后,竟浮海北行,最终定居于陶(今市境西北陶山),致财巨万,被世人尊称为陶朱公。同时,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此著成《左传》,肥城旧有“左传精舍”,为左丘明著书处。


四、秦始皇与李斯的足迹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丞相李斯随行。回程途中路过陶山范蠡墓,李斯留下“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的篆碑,俗称秦碣。这块碑刻虽然后世残损,但在唐贞观元年有好事者重刻于石,立于墓前,成为肥城与秦帝国相连的珍贵物证。


五、县级建制的确立与变迁


西汉高祖初年(前206年),肥城县正式设立,隶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这一行政建制的确立,标志着肥城作为县级单位的漫长历史的开端。然而,东汉章帝末年(约88年),肥城县被撤销,此后境域为郡、为县代有沿革,历经沧桑。


六、元代重设肥城县


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平阴大鲁花赤赵珪的奏请下,朝廷复置肥城县,割平阴五镇四乡属肥城,在辛寨镇东北筑县城(今老县城)。自此,肥城县治趋于稳定,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清代肥城教案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2月31日,因传教士与中国民众的冲突,英国传教士卜克斯在小店村西北被杀死。这一被称为“肥城教案”的事件震惊清廷,最终判处2人死刑,1人终身监禁,肥城、平阴县令被革职,赔偿银9000两,割地5亩建教堂。

八、泰西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委派的张北华、远静沧等人与当地抗日武装代表,在仪阳街道的空杏寺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至1939年3月已发展为17个大队、1个先锋连、1个特务队,共2700余人。


九、陆房突围战


1939年5月,八路军115师等部3000余人被日伪军8000余人合围于陆房山区。在代师长陈光指挥下,八路军凭借肥猪山等制高点与敌血战一日,自身伤亡200余人,歼敌1300余人。夜幕降临后,115师在当地村民带领下成功突围,蒋介石致电称赞“殊堪嘉慰”,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肥城   平阴   泰山   齐鲁   山东   后世   故城   左传   西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