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您好,孩子今年7岁,自从上小学后,就常出现打人、推人行为,比如和小朋友玩时抢玩具会推人,在家不顺心就打家人。更明显的是,别人轻轻碰他一下,哪怕是无意的,他也会立刻还手,真的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我也不知道改怎么教他,希望老师能给点建议。
答:家长您好,我十分理解您的焦虑与无助。7岁正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关键时期,环境变化、规则升级、社交需求增加,都可能让他们在面对冲突时手足无措,最终用“动手”这种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并非故意调皮,而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导的信号,只要家长用对方法,就能帮孩子逐渐学会合理表达情绪、正确处理矛盾。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动手背后的隐形原因。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7岁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弱,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很容易被愤怒、委屈等情绪冲昏头脑,而动手是他们当下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比如和小朋友抢玩具时推人,可能是因为他还没学会协商分享;在家不顺心打家人,或许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我不开心”;别人无意碰他就还手,往往是因为他对身体界限的理解还不够,误以为别人是故意欺负。
此外,小学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社交能力要求更高,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相处模式不再适用时,就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动手行为也可能成为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家长可以从三个核心维度入手,帮助孩子改正动手习惯,培养健康的社交能力。
当孩子出现动手行为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批评、制止,甚至用打回去的方式惩罚孩子,但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强化不良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平视,用温和的语气问他:“妈妈看到你刚才推了小朋友,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走了,心里很生气呀?”
先认可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生气是正常的”,再引导他思考:“那除了推人,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能拿回玩具呢?比如跟小朋友说‘我们可以轮流玩’,或者找老师帮忙。”通过这样的对话,孩子会逐渐明白情绪需要表达,但行为要讲规矩。

7岁孩子的社交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不是不想好好相处,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孩子具体的沟通方法。
比如在家玩玩具分享游戏,家长扮演抢玩具的小朋友,让孩子练习说:“这个玩具是我先拿到的,等我玩5分钟后就给你玩,好吗?”当孩子遇到别人无意碰他时,教他说:“你刚才碰到我了,要是下次小心一点就更好了。”
同时,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和同龄人相处,在实际互动中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提醒他:“刚才小朋友想和你一起玩,你可以笑着跟他说‘好呀’,不用推开他哦。”通过反复练习,孩子会慢慢掌握更有效的社交方式,减少动手行为。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大声争吵,孩子就会模仿这种用情绪解决问题的方式,遇到冲突时自然会选择动手。
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时,不要立刻批评他,而是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把桌子擦干净,下次拿牛奶的时候小心一点就好。”
当家长和家人有矛盾时,尽量用平和的语气沟通,让孩子看到有问题可以好好商量,不用吵架。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理性的方式处理情绪和冲突。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不要期望一次引导就能见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耐心,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表扬他:“刚才你和小朋友轮流玩玩具,没有推人,做得真好!”
即使孩子偶尔再出现动手行为,也不要灰心,而是温和地提醒他:“妈妈知道你这次没控制好自己,下次我们再试试用说的方式解决,好吗?”只要家长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一定会逐渐学会管理情绪、友好相处,顺利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