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建议肺病患者:记住“5不做”、“3少吃”

一进“三伏天”,暑气逼人、湿气入骨,炎热似火,实则藏伏阴湿。老朽于门诊间经常见着夏中不慎,秋初即病者,多为伤在“肺”。为何?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喜润而恶燥,畏寒侵而忌暑逼。

此节气,若不小心调摄,反将自身之肺由“热困”变“内伏”,伏邪内郁,时虽热,人却寒。是以今朝特书,提醒肺病之人:入伏之后,凡事记五不做、三少吃,慎之慎之。


❶ _不宜贪凉猛吹风扇或冷气

暑为阳邪,入内则躁热,人体表面火热时,毛孔大开,气血浮于外。此时猛吹冷风,就如湿泥遇寒霜,表寒直驱内腑,最先受伤者,正是肺。

中医云:“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变。”肺气虚寒者多见咳喘、鼻塞,或晨起咳白痰。若入伏之时冷气常吹,冰饮不断,恐为“风寒束肺”、痰湿郁生也。

你可有类似情形?房内温差大,风口直对头?若是,应立改坐位,开窗通风,以温养为本,别令肺失阳卫之护。


❷ _不宜湿地久卧、冷席直铺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肺气属清阳,最忌湿浊之气下沉入中焦。伏天常遇下雨,湿气升腾。若卧于草垫、竹席,日积月累,则背冷胸闷、咳声沙哑,正是“寒湿入络”。

肺主皮毛,湿着于肤则敛肺气;再经长夜湿袭,晨起常觉背僵胸堵。

老朽提醒:伏天虽炎,也应在席下铺阻寒之布,以防病从“寝所”入。

你是否伏天觉醒后易倦易咳?也许不是老化,而是寒湿正伏于日夜之间。


❸ _不宜频入大商超、冰窖空间骤热骤冷

入伏之际,热中藏湿,屋外瞬热如蒸,屋内骤冷如冰。这阴阳落差太大,气血难以调节骨肉温度,肺为首当其冲之脏。

其外表现为:外出忽热回家忽冷,短促间打喷嚏、鼻塞咳嗽、咽痒不断。

肺气弱者,要连通体表之表卫,若常进冷气之境,不只“感冒感”,恐成宿疾难愈。

你若近几日多有鼻干、微咳,须检查生活起居,便知肺气藏哪被寒困之所。


❹ _不宜情绪郁闷,积气不畅则肺闭

肺主宣发肃降,当其“气不舒”,便见表之胸闷、长叹、气急。入伏闷热,心火易旺,人若再思绪郁结,上焦之气无所宣泄,常成久咳、咽紧、气虚。

小郁则闭气,大郁生痰成结,哪怕五行理调,若心不安肺不解,道理也施展不开。

你是否三两日未与人言语?情绪久郁于抵死不说?即使药再好、汤更补,也医不了“郁闭之肺”。


❺ _不宜贪走阳极之地,曝晒伤津耗气伤肺阴

肺喜润,畏燥,夏日炎热之中,本就汗出如注,此时若奔波于烈日,不饮水、不纳凉,即生肺嗽、唇干、咽干。

《素问》曰:“阳极阴生。”烈阳行走正是自耗之路。人至老年,津液稀少,若无滋养一口气自持,哪能耐得住几十度暴晒?

若每日午间外出、头发出油、嘴唇干裂得抹唇膏,那便是肺阴早亏,该歇息,不宜“晒成金人”再补救。


附三样入伏应少吃之物,守肺气清肃

一,烧烤腻食:入胃化火,助热生燥,加重肺痈、咳热、痰多之症。宜以蒸煮为上。

二,冰镇饮料类:虽一口清凉透骨,实伤中焦,冰冷直下脾肺交界,湿邪由此作根。

三,辛辣香料重者

:如葱蒜、辣椒、麻油等,煽动心火,传热入肺,虚火上炎,口臭、胸闷即其兆。


入伏不养肺,秋天身体要“还债”

老朽此番絮语所言,看似不过几件生活琐事,实则是调护肺气之重道。凡气息者,皆灌注于肺,若临伏不养,则百病乃乘虚而入。

你是否已觉夏日咳起频繁、胸闷乏力?或是口干声哑、流汗却心烦?别只归咎天气,此皆有源可循。

肺病多“随伏而伏”,养肺要“未病先调”。此“伏中三分养”,胜过秋来九分调。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7

标签:养生   肺病   患者   建议   伏天   胸闷   中焦   冷气   心火   阳极   湿气   咳喘   气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