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的时尚转化研究
罗薇,曾敏萱,唐红丽
(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摘 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样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中,研究聚焦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体系中的创新性融合路径。以反光热转印技术为创新载体,通过传统图案的数字化解构、色彩重构与工艺适配,构建“纹样符号提取—数字转译—跨媒介融合”的设计模型。实践表明,该路径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技术局限,实现了“几何秩序感”与“色彩流动性”的视觉对话,形成了非遗元素从文化解构到时尚重构的完整范式,为民族工艺在当代设计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理论参考,助力构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现代时尚设计体系。
关键词:土家织锦;扎染技艺;反光热转印技术;服装设计
Study on the Fashion Transformation of Tujia Brocade "Xilankapu" and Tie-Dyeing Craftsmanship
LUO Wei, ZENG Minxuan, TANG Hongli
(Shaoya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emporary proposi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 globalized er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pathways of the Tujia brocade "Xilankapu" and tie-dyeing craftsmanship with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systems. Using reflective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as an innovative carrier,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pattern symbol extraction - digital translation - cross-media integration" design model through digital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color reconstruction, and process adapta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is pathway breaks through the technical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achieves a visual dialogue between "geometric order" and "color fluidity". It establishes a complete paradig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elements from cultural deconstruction to fashion reconstruction, providing replicable technical pathways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ethnic craftsmanship in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fashion design system with strong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 Tujia brocade; Tie-dyeing craftsmanship; reflective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fashion design
--------------------------------------
基金项目: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踏续非遗传承路’——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融合”(SKY24A02)
第一作者简介:罗薇(1997-),女,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
0 引言
文章对于土家织锦与扎染技艺的结合及其在现代化转化路径中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通过实证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将“西兰卡普”纹样以反光热转印技术进行图案创新,有助于提升非遗文化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以明艳色彩和几何纹样见长,兼具装饰性与文化寓意。扎染通过扎结工艺形成渐变晕染效果,展现动态自然美。二者美学融合为现代设计注入传统元素新生命,推动土家织锦与扎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的跨领域设计研究做好铺垫。
1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概述
1.1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历史渊源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源自古代实用品,“西兰”指铺盖,“卡普”代表花,“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后人也将这种用丝线、棉线与毛绒线以经纬交叉手作织锦的图案统称为“西兰卡普”。随社会发展演变为艺术品,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
西兰卡普的历史是土家族纺织技艺千年演进的缩影,从古代巴人的实用织物到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象征,其发展既受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影响,也在民族交流中不断创新,至今仍是土家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1.2 扎染技艺的文化内涵
扎染是中国传统防染工艺的典型代表,通过扎结织物阻断染料渗透,形成独特的晕染图案,其历史悠久,文化脉络贯穿数千年。扎染作为发源于秦汉时期的千年非遗技艺,地域特色深刻反映不同民族的生活审美体系: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以靛蓝为基调,通过苍山云纹与洱海涟漪展现自然崇拜;贵州苗族扎染融入彩染技法,以斑斓色谱记录迁徙史诗;四川自贡扎染则结合盐井文化,几何纹样暗含天地方圆哲思。传统图案承载着先民生活智慧与情感叙事,鱼鳞纹象征五谷丰登,蝴蝶花隐喻生命轮回,茶马古道纹记录商旅记忆。
如今,扎染不仅是传统技艺的载体,更成为连接古今、跨越文化的艺术符号。
2 非遗技艺融合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目前有关土家织锦与扎染技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工艺与文化传承,针对两者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融合研究相对匮乏。“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的跨工艺融合,为现代服饰设计注入了创新动能。在文化价值层面,这种融合突破了单一工艺的叙事边界——西兰卡普严谨的几何织造肌理与扎染流动的色韵相互映衬,既延续了土家族“织锦为史”的符号体系,又拓展了扎染“以纹载道”的表达维度。在实践层面,通过防染热转印技术实现的跨工艺融合催生了模块化设计范式。扎染通过化学防染形成的渐变效果,与西兰卡普的图案形成视觉张力,促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有效融合[1]。借助数码印花技术实现两者的精准对位,能提升非遗元素整合能力,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协调发展,同时改善土家织锦与扎染技艺的传播效能。因此,西兰卡普的传统纹样与扎染的自由晕染效果结合,不仅满足了时尚化表达需求,还为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3 非遗技艺融合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创新及其应用的研究,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基础,也在服装设计、文创产业等行业及设计师、消费者等人群的实践方面提供了大量案例研究参照,对“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保护议题展开多维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的融合创新,建立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土家织锦作为一种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的美学特征与色彩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陈培艺等[2]指出,“西兰卡普”纹样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还能够与现代服饰的时尚审美实现良好的融合与互补,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扎染工艺则是另一种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扎染技艺进行现代化转化,可以更好地保留其文化特征的实现与当代市场需求的契合。陈英杰[3]指出,扎染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传承传统工艺,更能为产品赋予新的设计思路和文化内涵。
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中,陈培艺等[2]通过解构“西兰卡普”纹样美学,验证其与现代服饰的融合潜力;苏亮[4]创新扎染载体形式,拓展至家居、数字印花等领域,形成“技术解码—产品落地”的实践范式。
针对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挖掘与设计体系构建,学者们从符号学、人类学等视角展开理论探索。陈盈等[5]建立土家织锦“形—意—境”设计模型,实现视觉符号与文化语义的双重传递;孔怡丹等[6]系统提炼扎染文创开发的三大标准化原则,推动设计理论体系化。
富尔雅等[7]运用元宇宙技术革新土家织锦传播模式;陈英杰[3]主张通过产教融合破解扎染传承困境,形成技术、媒介、机制协同的保护网络。
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传统染色技艺与民族织锦的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融合、文化符号转化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以日本为例,日本纺织传统以多种染色技术及精美设计闻名,不同技术常融合运用。日本学者Federica Bergamini[8]采用可见反射光谱和 ER - FTIR 光谱等非侵入性技术,对日本民间艺术纺织品进行分析,将日本传统工艺与西方新材料融合,研究中发现的蛋白质材料和合成染料,对可持续性面料研发具有指导意义。另有学者[9]在扎染与数字印刷结合领域成果显著,通过高精度印染技术实现了传统纹样的现代转化。
国外研究注重技术创新与文化输出的结合,但对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专门研究较少,其融合案例可借鉴跨文化设计方法论。
4 非遗技艺融合的时尚转化设计实践
4.1 “西兰卡普”图案解构与色彩重构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织锦的代表性纹样,其独特的图案构成和丰富的色彩特征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通过对“西兰卡普”纹样的解构,提取出其中的几何形状、线条变化及象征意义,重新组合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大胆设计。
色彩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西兰卡普”的色彩不仅鲜艳而具生命力,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通过对色彩进行创新调配,将传统色彩与现代流行色进行融合,使作品更具市场吸引力与时尚感,如图1所示。
图1 “西兰卡普”图案解构与色彩重构
4.2 反光热转印技术在织锦中的应用
反光热转印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印刷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耐久性受到青睐。反光热转印技术能够有效地将传统的织锦图案转化为现代面料的独特印花方式。通过该技术,“西兰卡普”的传统纹样得以在面料上实现高度还原,既保留了其文化韵味,又提升了时尚感,如图2所示。
图2 “西兰卡普”图案采用反光热转印技术实现效果
此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通过高温高压的方式,将图案转移至基材上,形成一种轻薄、透气而又具立体感的印刷效果。相比传统的织造工艺,反光热转印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缩短了生产周期。这使得设计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多样化的视觉效果,满足市场对时尚与个性化的需求。
4.3 跨领域设计实践的成果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跨领域设计实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类别的非遗传统工艺进行融合,赋予了民族元素崭新的时尚语言。
在实际设计中,“西兰卡普”纹样结合扎染的自由晕染效果,反光热转印技术能够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进一步增强了服装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如图3所示。通过这种创新融合,土家织锦的非遗文化不仅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视觉语言。
图3 土家织锦与扎染结合的服装设计图
5 结语
研究将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扎染技艺创新融合,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路径。以“西兰卡普”纹样及扎染肌理为基础,运用反光热转印技术突破工艺限制,通过图案解构与色彩重构实现民族文化元素的时尚转化。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与审美重构可提升传统工艺的现代适配性,反光材料等新媒介的应用能创造多维艺术效果。跨工艺融合既保留非遗文化基因,又通过科技赋能增强材料表现力,拓展图案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材料创新与当代设计思维结合,促进非遗在服饰、家居等艺术设计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周旭东,吴晶,马佳敏,等.扎染技艺在革制品中的应用研究和创新实践[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2,32(4):86-91.
[2]陈培艺,陈继红,吴增,等.西兰卡普纹样在服饰上的创新应用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11):153-156.
[3]陈英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扎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西部皮革,2022,44(15):27-29.
[4]苏亮.传统手工扎染技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鹿城学刊,2023,35(04):17-19.
[5]陈盈,周莉英.土家织锦图案设计研究综述[J].染整技术,2023,45(07):87-89.
[6]孔怡丹,李思仪,何丽丹.扎染艺术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J].西部皮革,2022,44(01):148-150.
[7]富尔雅,张娟,张永鸽.西兰造物:非遗视域下的数字化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24(06):48-50.
[8]Geminiani, L., Campione, F. P., Corti, C., etc. New Evidence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Dyeing Techniques: A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J]. Heritage, 2024, 7(7): 3610-3629.
[9]Hu Y L .Research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auxiliary material dyeing process[J].EURASIP Journal on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 2018, 30(9): 123-130.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25年6月第12期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