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实体清单上,中国实体的名字已经突破千家,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美东时间9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又对中国企业挥起制裁大棒。这次被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的23家中国实体,涵盖半导体、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和商贸物流等多个关键领域。
这波操作来得蹊跷——就在两天后的9月14日,中美双方计划在西班牙举行经贸会谈。美方选择此时出手,意图耐人寻味。
美国商务部这次制裁行动来得突然,但仔细一看又有其规律可循。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中国实体的制裁已经形成固定模式。
每次都是打着“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旗号,将一批中国企业、科研机构列入黑名单。
这次被盯上的23家中国实体中,包括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
照美方的说法,这些实体存在“违背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行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过是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又一例证。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不是新鲜事,但制裁规模和策略却在不断演变。截至2025年3月31日,美国BIS现有实体清单总条目数达3351条,其中总部位于中国的实体数量达1065条,占比近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来,已有上千家中国企业和机构被列入这份“黑名单”中。
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到现在的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华制裁政策既有延续性也有调整。有时候收紧,有时候又会稍微放松,比如在中美关税谈判期间,美国商务部曾推迟对中国的出口管制行动。
分析这份最新的制裁清单,可以发现美方的指向非常明确——中国的科技崛起。
23家实体中,13个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相关,3家来自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其余则涉及航天遥感、量子、授时系统等。
半导体行业无疑是重灾区。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作为国内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龙头,此次被列入清单并不令人意外。
FPGA被称为“万能芯片”,是通信、军工、汽车、数据中心的核心芯片,长期被美国公司赛灵思(AMD)和英特尔垄断。
另一家上市公司苏州华兴源创科技是半导体检测设备龙头。检测设备是保障芯片良率的“守门员”,技术壁垒极高。华兴源创的被制裁,凸显了其在设备国产化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清单上有6家是科研院所与高校,包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这些机构是中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策源地。
美国将矛头指向这些科研机构,意图再明显不过:限制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进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精密测量的基础研究,这是所有高端制造的基础。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则在量子技术、激光等领域进行尖端研究。
美国出口管制不仅影响中国企业,也会反噬美国自身。
从2018年到2023年,BIS及其跨部门审查的中国实体的申请许可证中,有2641个申请获得批准,总价值约3350亿美元,1293个申请被拒绝、撤销或搁置,价值5450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国企业失去的商机。当中国企业无法购买美国产品时,美国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内部对制裁措施存在分歧的原因之一。
针对美国的最新制裁,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发言人的声明直指美方“假借维护国际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名,行单边、霸凌主义之实”。
中方还一针见血地反问:“美方此时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意欲何为?”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选择在中美经贸会谈前夕实施制裁,美方显然别有用心。
中方已经明确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权益。这不是空头警告。从过往经验看,中国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反制能力来应对这种无理打压。
美国制裁虽然会给中国企业带来短期困难,但长期来看,反而可能加速中国自主创新进程。
历史反复证明,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外部封锁,从来不会扼杀产业,反而会成为强力倒逼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使“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首次超越了“纯粹的成本效益考量”。国产解决方案正从过去的“备选”角色,迅速提升为保障业务连续性的主流必选项。
这份清单无异于一份清晰的“国产替代指导目录”,为市场指明了需要重点突破和扶持的方向。
过去,国内下游厂商可能因追求供应链稳定和性能极致而优先选择国际大厂产品。如今,外部限制迫使它们不得不主动给予国内芯片、设备、软件供应商测试、验证和迭代的机会。这是国产替代从“可用”走向“好用”的关键一步。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破坏的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在各国经济紧密相连的今天,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既不现实,也有害全球经济发展。
从芯片到医药,从航空到物流,全球供应链历经多年建设,各国企业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
美方这种单边霸凌行为,破坏的将是所有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实体清单上的中国实体数量已经突破四位数的门槛,但这组数字背后是我国科技产业在压力下不断成长的韧性。
美国的技术封锁或许能延缓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却无法改变中国科技崛起的大趋势。
外部制裁反而为我国科技产业指明了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从半导体到生物科技,从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这些被卡脖子的领域正是我们未来要大力发展的方向。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