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世锦赛金牌背后:光鲜奖牌藏着的那些揪心事儿
8月3日新加坡跳水馆的水花还没溅干,中国队教练组就皱起了眉头——陈芋汐拿了第十块金牌,可其他项目的奖牌数,比奖池里的水花还凉。
陈芋汐这枚十米台金牌含金量十足,比分甩开第二名60多分。
可您瞅瞅其他项目:女子一米板输给澳大利亚,人家动作难度系数比咱们高;混合双人三米板领先11分,最后一个动作配合失误直接被反超;非奥项目更惨,澳洲选手专攻的一米板难度加到9.2,咱还用着8.8的老套路。
看台上再没了穿红色比赛服的“水花消失术”,现场观众席的掌声都稀稀拉拉的。
说怪也怪,咱们十米台有陈芋汐、全红婵这对“王炸”,咋其他项目就突然“哑火”了?
就拿女子一米板来说,输的那位澳大利亚选手,动作难度系数比咱高0.4,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
混合双人三米板的俩小将,跳完脸色煞白手直抖,裁判说技术没问题,就是心理素质不过关。
您说,大赛经验这东西,是能在训练馆里练出来的吗?
更头疼的是非奥项目。
世界泳联现在给非奥项目积分奖励涨了,可队里资源全往奥运项目堆。
就像咱去考试,主科拼命复习,副科连课本都翻不着,考砸了能怪谁?
有老队员偷偷说,现在培养个能拿牌的,从选材到成型得五年,可眼前的比赛明天就要比,这事儿咋解决?
全红婵的情况大家都清楚,脚踝老伤没好利索,训练完脚肿得鞋都穿不上。
队医说青少年骨骼发育期跟高强度训练根本“犯冲”,可为了成绩又得练。
现在重点队员身上都装了监测设备,实时盯着心率、血压,可效果咋样?
有教练直摇头:“设备能测数据,测不出运动员心里的慌啊。”
队里也在想办法。
有人说用AI辅助训练,有人提议给年轻选手派“备用搭档”,可这些都是新玩意儿,谁知道管不管用?
眼下最实在的招儿是老将带新人,可陈芋汐、全红婵自己也快到退役年龄了。
就像家里盖房子,老工匠快退休了,新学徒连瓦刀都拿不稳,这房子咋继续盖?
比赛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外国记者问中国队是不是走下坡路了。
领队回答得硬气:“成绩起伏正常。”可私底下,队里开会时愁云惨雾的。
网上有人喊“重视非奥项目”,有人建议“重新分配训练资源”,可这些都需要时间。
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房子漏雨了才想起补瓦,哪有那么容易?
巴黎奥运会就剩一年多了,现在跳水队回京要开三天总结会。
具体咋改?
不知道。
但能确定的是,要是非奥项目短板不补上,到时候丢更多金牌,舆论压力能把人压垮。
金牌还是会有,可长远看,这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看着奖牌榜上的数字,咱们是不是该想想:光靠几个“天才少女”撑场面,能撑到下届奥运会吗?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