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后,孩子总有能耐把我们气得五雷轰顶。
可吼完后,老母亲又非常自责:刚刚的语气是不是太凶了?会不会太伤娃了……
但是,孩子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刚被妈妈吼完,眼泪汪汪地伸出手:妈妈抱抱。
为什么孩子刚被吼,竟还要“妈妈抱我”,了解真相后,你还舍得不?
有人说,这是因为孩子还小,根本不记仇,他懂啥?
可是,孩子只是小,不是傻。
20世纪70年代有个著名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开始,妈妈和宝宝正常互动,对宝宝的反应做非常热情的回应。
接着,妈妈开始改变表情,变成了冷脸。
宝宝能很快发现妈妈的行为变化和情绪,并陷入焦虑、甚至崩溃大哭。
原来,当妈妈吼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但为什么孩子没有生妈妈的气,反而伸手要“妈妈抱抱”呢?
因为对孩子而言,爸爸妈妈是自己的全世界,是安全感的源泉。
当孩子被吼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去寻求身体接触(抱抱),来重新确认这份安全感。
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纯粹且无条件。
那个被你吼完还要抱抱的孩子,正用尽全身力气在爱你。
正如一位妈妈说:我的宝宝,好像比我想象中更爱我。
晚上下班回来点了外卖,人类幼崽主动提出来陪我一起吃,边吃边聊。
他突然问:妈妈,你小时候上学有校车坐吗?
我:没有呀,妈妈小时候学校距离家里很近。
儿子:也没有电瓶车送你上学?
我:没有呀,就自己走路了。
人类幼崽低头思考了一会儿,说:妈妈,小时候的你辛苦了哈。
记得闺女幼儿园第一次上手工课,做了曲奇饼干,她自己舍不得吃,留到放学。
看见我的第一眼就是:妈妈闭眼睛。
然后把饼干塞到我嘴里,那一刻真的心都化了。
你看,孩子那些笨拙却炽热的爱意表达,常常藏在大人容易忽略的细节里。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过:
“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坚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
而一个没有被父母拥抱过的孩子,心理上多少会有问题。”
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爸妈忙着生存,印象中和父母都没有什么肢体接触,连家里的姐姐妹妹们都没有。
长大后,和朋友也不习惯肢体接触。
幸亏自己有了闺女后,总是喜欢抱着她,给过她足够的拥抱。
我觉得,所有表达感情的方式里,最爱的是拥抱。拥抱,最暖、最让人感到有安全。
人之所以有两只胳膊,是为了拥抱心爱的人。
一次手臂收紧的力度,是孩子对抗世界的勇气;一个拥抱的温度,足以融化孩子所有的不安。
父母的每一次拥抱,都是在向孩子输送能量。
它无需理由——不必孩子“考了满分”“表现好”或者“摔疼了”才发生。
它只是“因为你是你,而爸爸妈妈爱你”。
每天,出门前、回家后、临睡前,甚至随便一个时刻,咱们都可以抱一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被爸爸妈妈爱的。
从小和娃有一个只属于我俩的游戏,叫作:抱抱妈妈。
从还不会走路扑过来,到现在可以奔跑好几米冲过来抱妈妈,超幸福,百玩不腻。
闺女和我至今保持着,“每天拥抱并愉快聊天10分钟”的习惯。
用孩子的话是,“抱妈妈就像充电,充电10分钟,能量满格一整天”。
在孩子需要爱的时候,给她满满的爱,她长大才能给别人带来更多的爱。
和孩子抱抱,安慰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同时得到抚慰。
真正的拥抱,是彼此都能感受到充电,爱的能量在嗖嗖嗖地传递。
无论孩子犯什么错,都抱一抱,给孩子安全的底线;但依旧会责备,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界限。
写在最后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被吼一声就装满委屈;
孩子的爱却很大,大到张开手臂就能覆盖所有过错。
在这种不对等的交换中,反而咱们这些大人,才是永远的学习者。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