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5月1日,这天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节”庆典。
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各国工会代表参观五一节典礼,并同时举行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的表彰大会。
这天来了很多外国工会的代表,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工会代表团。
周总理巧妙应对外交“事故”
然而,相比较于中国人的严谨,外国代表团的代表们就有些大大咧咧,并没有在前往中国之前做足功课,了解中国的国情、文化、语言习惯等。
因此,在澳大利亚工会代表团在华期间,其工会代表比尔.加德纳还差点闹出了一场外交“事故”。
比尔.加德纳是澳大利亚煤矿工会的代表,与其他国家的代表一起在闭幕式的那天受邀接受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
当中央领导集体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时候,现场的群众皆忍不住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震天动地,在现场久久回荡不能停止。
这时候,现场的比尔.加纳德十分不解地望着身边负责接待的齐锡玉问道:“为什么只喊毛主席万岁,不喊周恩来万岁?”
对于加纳德这样的问题,一旁的齐锡玉也是被问住了。
在中国,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作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主席高呼万岁,反映的是人民对于党和毛主席的认同与敬仰,是人民紧紧地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进行革命建设的一种表现。
其实,在其他国家,甚至是在全球任何一个地区,人们都应该能凭借常识就分清楚其中的原委。
齐锡玉因为有中央的指示,所以只能耐心地对加纳德进行解释。
齐锡玉告诉对方,中国不同于澳大利亚的制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并不是总理,而是主席。
而就在齐锡玉耐心解释的时候,对方却是不耐烦地打断了齐锡玉的话语。对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道:“这些我知道,我的经历你却不知道”
紧接着对方告诉齐锡玉,原来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澳大利亚工会曾声援过中国的抗日战争。
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对日出口铁矿,不少澳大利亚工会的工人都参与了反对游行。
原因就是工人们看到了一部反映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制造暴行的纪录片。当时加纳德也在反日游行的队伍中。
加纳德告诉齐锡玉,当时在这部纪录片中,他看到了最后答记者问的周恩来,虽然镜头很短,但是周恩来的伟大却是让其深深地记在了脑海中。
闭幕式结束的时候,在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三位领导人走了下来,与到访的外国来宾们一一握手。
就在周总理走过加纳德的身边并与之握手的时候,加纳德先是说了一句“向您致敬”。
周总理用英语说了一句:谢谢你!
就在周总理准备离开的时候,加纳德却拉着周总理的手说了一句:“周总理万岁!”
在场很多人都听到了这句话,要知道加纳德这句话可是犯了大忌讳。一旁随行的齐锡玉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没想到周总理却用一个简简单单的办法化解了这个由加纳德造成的外交事故。
周总理在听到了对方的这句话之后,立即挥了挥手让齐锡玉来自己的身边。对齐锡玉说道:“这句话不要翻译”。
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一个动作,让在场的其他外国工会的嘉宾们心领神会。
周总理没有当面批评对方讲的话,为加纳德保全了面子。同时不翻译,也让其他的外国嘉宾们心领神会,不再做出一样的举动。
可见,周总理在外交工作上却是有着远超常人的“外交艺术”,在很多时候都能巧妙地化解外交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于周总理应对外交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的故事还有很多。
毕竟外交可是一个有关于国体尊严的工作,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外交领域自然少不了别有用心者的故意捣乱。
能不能巧妙而又不失优雅地化解对方的小动作,这就要看外交家临场的反应与智慧了。
加纳德当时那句“万岁”就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揣测对方是别有用心,但在这样的场合却是有着很大问题的。
其实,相比较于加纳德的“无心之失”,有时候一些外国记者的问题就充满了浓厚的敌意与傲慢。
周总理的外交艺术
一次,一名外国记者问道:“在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要叫马路?”
周总理一听,就明白这个记者这句话不怀好意,但是周总理却是和颜悦色地说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所以简称“马路”。
记者一时间没能想出更好的说辞,毕竟周总理的反应机敏也让对方有些错愕。于是这名记者又继续问道:“请问总理先生,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妓女?”
记者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很纳闷,想着这个记者是不是又在憋什么坏。唯有总理依旧处变不惊,笑眯眯地回答道:“有!”
周总理的回答让全场哗然,就连外国记者都有些摸不着头脑。然后周总理又说道:“中国的妓女在我国的台湾省。”
周总理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人立即意会。就连提问的外国记者也不得不佩服周总理外交辞令的巧妙。
后来有一次,美国代表团来华的时候见到了周总理。其中一名美国官员同样是不怀好意,在向周总理提问的过程中一再找茬,但是周总理却同样是一一巧妙地化解。
这名美国的官员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明白了对方的话中的意思。
周总理在听到这话之后也不气恼,只是面带微笑,轻描淡写地说道:“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此话一出,在场的这名美国官员顿时被怼得哑口无言。在接下来几天的外交活动中,美国人还想着找机会扳回一局。于是在一名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的时候又开始了不怀好意的提问。
当时这名美国记者看到周总理的桌子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于是带有几分讥讽意味地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作为一名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说完指了指桌上的钢笔。
周总理听后,并没有因为对方这突然的发难而气恼,而是笑眯眯地拿起桌上的派克钢笔说道:“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了。这是一位长线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此话一出,在场的美国记者顿时也哑口无言。
红色外交代代传承
像以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作为中国的首任外交部长,留下了很多让人们久久传颂的外交故事。
而今天,中国的外交“天团”之所以能够在外交场合上金句频出,怼得那些不怀好意的外交记者们哑口无言,这都是传承了总理的外交风格。
一些跟随过周总理做过外交工作的老一辈的外交官们这样评价周总理:“周总理是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纯熟运用的典范,是我们外交官的偶像!”
1954年4月,周总理作为中国谈判的首席代表出席日内瓦会议。当天在场有很多美国记者,在这之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打交道,而就是这一次,却让他们认识到了一个在外交领域游刃有余,充满智慧的中国领导人。
当时,不少西方记者都问道:“谁是周恩来”!
而当周恩来出现在日内瓦机场的停机坪上,出现在记者们的镁光灯下时,只用了几句话就让这些在场的记者,认识到了一个来自新中国的外交家的风范。
在日内瓦机场,周总理面对各国记者,从容地说道:“日内瓦会议就要举行了。这个会议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支和平问题。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都将密切注视着日内瓦会议的进展……我们相信,参加会议者的共同努力对于巩固和平的共同愿望,将会提供解决上述亚洲问题迫切的可能性。”
师范简短的几句话,就让在场的记者们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新中国外交官的“大国姿态”,尽管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但周总理却是让世人看到了未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无限可能。
这次会晤,周总理的身边带着不少年轻的外交家。后来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为年轻的红色外交家”。
或许从那一刻起,西方国家媒体就已经意识到了在未来,中国的外交家将会成为世界上最为闪亮的外交之星。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