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最近,国际资本市场上在上演一场“你来我往”的债市大戏。一边是外资在连续出手抛售中国债券,另一边却是美债持仓刷新纪录,热度不减。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场债市的跷跷板游戏,实则隐藏着一连串经济、政治和金融逻辑的交织。本文想带你理清这场全球资本流动的来龙去脉,看清这场“我抛你买”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债“火热”

先看美债。按理说,一个财政赤字连年居高、债务总额突破34万亿美元、政府三天两头闹“关门”的国家,债券应该不太好卖。但偏偏,美国国债还真是越卖越多,越多越抢手。

2025年7月,美债持仓创下新高,尤其是日本和英国的增持,让市场一时议论纷纷。

日本买得最多,持仓达1.151万亿美元。有趣的是,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在关键时刻“挺”美债。

日美之间的汽车关税谈判久拖不决,美国嘴上说降,手下却把日本电子产品的关税提了上去。在这种压力下,日本增持美债,怎么看都像是用“真金白银”换一点谈判空间。

英国也没闲着。近年来,美英关系的重心越来越多落在防务和贸易上。美国多次强调英国“要为北约多掏点钱”,这时候英国加码买美债,多少也有点“你要的,我给;你要的多,我买得多”的意味,很难说是出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至于所谓的“美债是避风港”理论,眼下也开始显得站不住脚。10月,美国财政又一次面临政府停摆的边缘,党派斗争激烈,预算案迟迟无法通过。这种财政不确定性,让不少投资者对美债的“安全”开始打上问号。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连续多个月减持美债,7月单月就减了257亿美元,创下16年来新低。与此同时,中国在不断增持黄金,显然是在用行动表达对美债信用的“再评估”。

所以,美债的“繁荣”表面看是市场热情,实则背后掺杂了不少政治算计。与其说是资本看好,不如说是盟友“被动站台”。

外资减持中国债?

再来看中国债市。外资从5月开始,特别是7月份,一口气减持了约3000亿人民币的中国债券。外资是不是对中国经济没信心了?

但别急,先把数据放在背景下看。中国债券市场的总体规模超过150万亿元,而外资持有的比例常年维持在2.3%左右,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其实有限。

即便有3000亿的减持波动,在整个盘子里也只是小幅起伏,并不构成结构性变化。

再说减持原因。这段时间正值美联储持续高利率政策,中美利差被进一步拉大。对于靠套利吃饭的国际游资来说,把资金从低收益的人民币债券转向高息美元资产,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这种纯粹的收益追逐行为,跟“看衰中国”没多大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短期有波动,但长期数据却显示,外资对中国债市的兴趣并未减退。截至2025年6月,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依然维持在4.3万亿元的高位。自2018年以来,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增长了三倍

别忘了,中国债券早已被纳入多个国际主流指数,包括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这意味着很多“被动型”的长期资金,每个月都得定时买进一部分中国债券,这种“自动流入”机制,本身就是对市场认可的一种体现。

更重要的是,外资减持中国债的资金,并非全都流进了美债。有大量资金其实是被分散配置到日本、加拿大、德国等经济相对稳定的市场。

这种多元化配置,反映的其实是国际资本对单一市场的风险规避意识,而不是对中国的“集体出逃”。

避风港

眼下,全球经济进入多事之秋,资本的选择标准也在悄然转变。过去那种“只要美元强,就投美债”的单一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靠谱。因为现实早就证明,强势未必安全,热度也未必长久

美国财政问题越来越像一个“无底洞”,不仅债务总量失控,每年的利息支出都快占到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还得面对政治极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反观中国,虽然短期也有波动,但整体表现更稳。政策执行力强、财政空间充足、货币政策灵活,这些都是国际投资者真正关心的“硬指标”。

再加上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像“债券通”的优化升级,正在让外资“买得进、出得了”,这才是资本持续流入的根基。

加上中国债券市场仍处于“价值洼地”。在欧美利率见顶甚至回落的背景下,中国债券还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收益率,再加上人民币资产本身的多元化价值,这种配置逻辑,是很多养老基金、主权基金等“长线玩家”看重的。

中国还在持续增持黄金,这一方面是对冲美元信用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优化了国家外储结构,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独立性。这种操作,代表的是一种更成熟的全球资产配置思维。

这场“你抛我买”的资本走向,看似是债市间的此消彼长,实则是国际关系、经济基础和金融政策的多重博弈。美债的“热”未必代表信心,中国债的“冷”也不意味着放弃。

真正的判断标准,不该只看资金短期去哪了,而要看它为什么动,又会往哪里去

资本不是盲目跟风,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更安全、更有潜力的落脚点。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稳定、开放、理性的中国,正在逐步成为那个值得信赖的选项。

未来的资本流动,不会只看谁的利息高,而会看谁的方向稳。这才是这场“债市跷跷板”游戏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那个支点。

参考资料:

信报《外资7月减持3000亿中国债规模单月最大 料趁高价获利》

极目新闻《美国联邦政府面临“停摆”,没钱了,或于30日午夜“关门”》

中国青年报《中国连续3个月减持美债》

财新网《外资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 同业存单降幅最为显著》

金融界《4.3万亿外资涌入中国债市,占比2.3%持续攀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财经   美国   国债   流向   外资   资金   中国   债券   日本   资本   美元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