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印象里,奥巴马是魅力非凡、代表着“希望”的道德君子,可有人却称他是美国衰落的罪魁祸首!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他闪亮登场,推出庞大金融救助计划,看似拯救经济,实则让制造业工人被边缘化,美国经济在股市“狂欢”,民众钱包却“躺平”。
他推动的诸多政策,看似美好,却让美国底层民众苦不堪言。
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看似“政绩斐然”的总统,被指为美国衰败的推手?

2008年,金融危机像一场海啸,把美国从华尔街冲到主街。银行要倒,房子被收,失业率飙升。
全美像感冒了一样打喷嚏,却没人知道病毒源头在哪。就在这时候,奥巴马带着“改变”的标签闪亮登场。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出一项庞大的金融救助计划。
听起来像是“全民医保”那种“照顾大家”的操作,但实际一拆开看,发现救的是那些把自己玩崩了的银行经理。
摩根大通、花旗、美银……你以为他们是病人,其实是VIP病号,插着黄金吊瓶,病房里还有香槟。

而制造业工人呢?他们连急诊室都进不去。
奥巴马确实救了“美国经济”,但这个“经济”指的是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不是底特律和俄亥俄。
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只在股市上活蹦乱跳,那大多数人的钱包就只能躺在地上喘气。
这场救市行动,变成了“金融优先”。
制造业被边缘化,蓝领工人被边缘化,最后连“中产”这个词听起来都像个历史名词。
特朗普上台前喊的那句:“他们忘了你,我不会。”其实是奥巴马帮他写的剧本,只不过特朗普演技更夸张。

当然,奥巴马不是凭空把美国推向衰退的。他是站在克林顿搭好的平台上,顺手把自由贸易的按钮又按了一下。
克林顿那会儿,经济看起来红红火火。他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说要让“美国货走向世界”。
结果走出去的是工厂,留下来的是失业。中部那些曾经靠钢铁和汽车吃饭的城市,开始被称为“铁锈带”。
奥巴马接手时,这些地方已经锈得差不多了。他本来可以抡起锤子补补工业链,结果他把锤子递给了华尔街。
他不仅没让制造业回归,反而在金融化的道路上踩了油门。

你以为他在“再工业化”,其实他在“资本化”:公司利润节节高,股东睡得香,工人失业率却稳如老狗。
政治上,奥巴马也没少“整活”。国会不买账?那就行政令走起。
他的医改被称为“奥巴马医改”,听上去像是给穷人送温暖,实则送的是保险公司的大红包。医保没便宜多少,但保险公司股价涨得比健康指数还快。
最妙的是,这种“靠行政令搞改革”的玩法,直接把两党之间最后一点“共识”给炸了。共和党一怒之下全面反扑,国会成了拉锯战剧场,政治极化就此拉开帷幕。
于是你看,克林顿打开了全球化的门,奥巴马把门焊死了,再贴上个“华尔街专属通道”的牌子。老百姓一看:哦,原来我们连门都进不去了。于是投票给特朗普,顺便把门给砸了。

这里面有个非常魔幻的悖论:奥巴马卸任时支持率高达59%。看数据,他是“政绩斐然”的总统;看现实,美国却在他任内变得更穷、更吵、更撕裂。
这不是民众眼瞎,而是“看走了眼”。
奥巴马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总统。他会演讲,讲得跟诗朗诵似的;他会微笑,笑得像广告里的牙膏模特;他还会打篮球,打得比国会通过法案的效率还快。
他是“道德”的化身,是“理想”的代言人。
但政策不是演讲稿,更不是表情包。
真实的美国,在他的“改革”下,变得更像一个金融帝国而不是工业国家。

底层民众收入停滞,房价飙升,教育医疗负担加重,年轻人负债读完大学,毕业就进了“还贷牢”。而这一切,被奥巴马那张“希望海报”遮得严严实实。
最讽刺的是,他代表的是“进步派”,却推动了“倒退”。他想做“团结者”,结果成了“分裂源”。
特朗普的崛起,是对奥巴马八年“道德政治”的一次粗暴反动。美国不是从特朗普开始撕裂的,而是从奥巴马“把共识视为障碍”的那一刻开始。
他就像一个用金边纸包着的炸药包,爆炸的时候还在说:“我只是想照亮黑暗。”

当然,美国今天的局面,不是奥巴马一个人能搞出来的。克林顿撒下种,奥巴马施了肥,特朗普来收果,拜登负责烂尾。
这是一出群像剧,每个人都有台词,但奥巴马的那句“希望”,最让人记忆犹新——毕竟希望破灭的时候,总是格外疼。
而这种“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空”的政治风格,不止在美国出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治理,不是靠演讲和符号,而是靠政策的落地和人民的获得感。

中国要走的是另一条路。不是去模仿美国的“短视民主”,而是要稳住节奏,做对普通人有用的事。
改革不能只听掌声,更要看结果。经济不能只看股市,更要看饭碗。口号可以动听,但不能当饭吃。
美国的今天,是一个警钟。敲得不响,但足够刺耳。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