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为“谁能第一个长期驻扎月球”而争论时,美国又率先打出了“核能牌”,试图在未来的月球基地建设中掌握主动权。
8月31日,美国《太空新闻》再报道:NASA计划在2030年前后,在月球表面部署一座小型核裂变反应堆,筹划建造首座月球核电站。
毫无疑问,这一举动无疑又是在给未来的月球格局提前“埋钉子”。那么,为什么美国偏偏要在月球建核电站?又是想建在哪里呢?
月球昼夜更替周期长达29.5个地球日,也就是说,每过14天就是一场持续两周的极寒长夜,昼夜温差超过300摄氏度。
在这种条件下,太阳能电池板几乎失去作用。没有能源,就没有生命维持系统、没有科研设备、甚至连基本的通信都无法保障。
换句话说,要想在月球上活下来,稳定的电力比什么都重要。而核能,就成了唯一能扛起这副担子的能源选项。
这就是NASA打出“核电牌”的底层逻辑——谁能先在月球建立能源供应体系,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科研、居住和资源深空竞争里掌握主动。
但问题是,建核电站总不能随便找块平地就把反应堆埋下去吧?于是,美国把视线放在了月球南北极的永久阴影区。
这些地方一年到头不见阳光,冰冷到极致,却很可能藏着人类未来最宝贵的资源——水冰。
水冰可以融化成饮用水,可以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既能维持生命,又能作为燃料。
如果核电站和水冰矿藏绑定在一起,美国就等于在月球建立了一个“能源+补给”的双保险!也因此,美国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一开始就把目标瞄准了南极地区。
然而,想在南极地区建站也并不容易,美国给出的时间表看似雄心勃勃,但执行难度巨大。
核反应堆不是轻量级设备,它需要重型火箭将模块送上月球表面,可NASA的“世界上最昂贵火箭”SLS屡屡延期,造价飙升,能否如期高效地完成发射仍是未知数。
而且月球核反应堆必须在极端环境下长期运转,既要保证功率稳定,又要避免任何核泄漏隐患,可NASA至今连详细的安全技术路线都没有公布。
还有一个最实际的难题就是——月尘的影响。
别看月球表面安静无声,但当航天器着陆时,反推发动机会像“喷砂机”一样把尘土和碎石掀到天上。
1969年,阿波罗12号就见识过这种威力。当年距离着陆点163米的探测器Surveyor 3,硬生生被喷流覆盖,表面伤痕累累。
如果未来核电站恰好在着陆点附近,几分钟之内就可能被“砂枪”洗礼,设备损毁几乎是必然结果。
为了保护反应堆不受月尘冲击,NASA的工程师们正在绞尽脑汁,考虑是否要把反应堆藏在巨石后面,或者干脆放在“地平线之外”,借地形挡住冲击。
可问题是,月球的地形到底有多复杂,目前还缺少足够的精细数据。距离太远,运输、布线、维护又会成新麻烦。在极端温差和真空环境下,哪怕多拉几十米电缆,风险都可能被成倍放大。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的着急完全可以理解。中国的探月进展一再突破,“嫦娥”“鹊桥”“天问”系列任务接连传回捷报,从首次绕月到采样返回再到月背着陆,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最近,揽月月球着陆器的试验已经完成,验证了着陆与返回的核心技术,这为我国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打下了牢固基础。
印度、俄罗斯也在加码。月球南极的水冰矿藏几乎成了各国的共同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若能抢先布局核能,就等于先把能源命脉攥在手里。
换句话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科技竞赛,更是一场未来秩序的排位赛。
1969年至1972年间,美国六次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成为冷战中的绝对赢家。但自那之后,半个世纪里美国再未能踏上月球表面。
近几年,美国启动的阿耳忒弥斯计划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现实却接连打脸,无论是SLS火箭还是星舰、着陆器等都迟迟未定型,可以说美国重返月球是步履蹒跚。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扬言要在2030年建立月球核电站,属实是有点“夸大”了!
NASA原本是将核电站项目定在2035年以后,但眼看中俄合作启动,美国只好仓促宣布要提前到2030年部署,甚至将功率从40千瓦提升到100千瓦。
看似提升了目标,实际上却把自己推向了更高风险的赛道。
今年5月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航天局正式签署协议,共同启动月球核电站计划。根据规划,该核电站将在2036年前全面建成,并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能源核心。
早在苏联时期,俄罗斯就尝试过在卫星上使用核能系统。近年来,他们提出了“努克隆”核动力航天系统概念,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首飞,这些成果为月球核反应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中国则是在研究深空核动力系统,一旦率先在月球实现应用,美国的“先手优势”就会瞬间被削弱。
所以,所谓的美国“2030核电站”目标,在当前如此“高调宣布”,恐怕更像是一个政治姿态,美国想在月球点亮一盏“核能灯塔”,估计还难以实现。
美国曾在太空能源布局方面引领全球。NASA早在1960年代就设想过将核电系统用于深空任务,但受限于冷战后期政策与环保压力,诸如“核动力推进器”等项目才几乎全部搁置。
如今,如何在月球表面实现高可靠性、长周期运行的核反应堆?如何避免核污染?如何将重型设备精确部署在地月转移轨道?
这些技术问题,以美国现实的工业体系,NASA恐怕很难有能力支撑这种高复杂度的工程了。
能源是月球基础设施的根基,谁率先建立稳定、可扩展的能源系统,谁就有能力长期开展科研、资源开发乃至工业化建设。
与美国“抢占制高点”式的宣布建立月球核电站相比,中俄合作的规划显然更加务实——将月球核电站与“国际月球科研站”绑定,凭借强大的航天工程统筹能力,有望实现高效资源整合和任务推进。
当然,美国也好,中俄也罢,无论哪一方率先实现部署,都将在月球这一战略区域确立事实上的深空主导权。
不过,真正的挑战,不仅是把反应堆送上月球,更在于如何让它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数十年而不出事故。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