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市值60亿的传感器小厂,“吞下”年营收超600亿的军工巨头?让外界直呼:“不可思议。”
2023年初,一则公告震动资本市场: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将以174亿元收购成都飞机工业集团100%股权。
账面上看,这简直是商业奇迹。中航电测当时市值仅60亿元,而作为歼-20隐形战斗机“摇篮”的成飞集团,总资产超过1200亿元,年营收高达672亿元。网友惊呼:“这分明是蚂蚁吞大象!”
更耐人寻味的是价格,专业评估显示,成飞净资产价值240.27亿元,但交易中直接扣除了65.85亿元的“国有独享资本公积”,最终定价缩水至174亿元。
支付方式更值得一提,中航电测没有掏一分现金,而是向母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定向发行20.86亿股股票。这笔交易本质是军工资产证券化的经典操作。通过“同一控制人合并”,借中航电测的上市平台快速打通融资渠道。未来可通过增发、发债吸纳社会资本,缓解研发资金压力。
交易完成后,航空工业集团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从0.62%飙升至78.07%,牢牢掌握控制权。这场看似荒诞的收购,实则是国家队的深层考虑:左手将核心军工资产注入右手,让成飞“借壳”登陆资本市场。
为什么国之重器要绕道上市?答案藏在成飞的困境里。
这家诞生于1958年的军工巨头,创造过歼-5、歼-10、枭龙等传奇战机,更在2011年首飞歼-20,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装备隐身战斗机的国家。技术光环背后,却是残酷的财务现实:2022年成飞净利润仅13亿元,利润率不足2%。
军品采购价被严格管控,企业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枭龙战机项目曾因资金断裂濒临夭折,最终靠外国注资才起死回生;沈飞集团为推进歼-35舰载机研发,不得不自筹资金冒险一搏。
反观美国巨头洛克希德·马丁,依托资本市场大胆推进X系列验证机项目。即便部分项目失败,技术积累却为F-22、F-35奠定基础。中国军工最渴求的,正是这种“允许试错”的创新机制。
资本市场如同氧气瓶,让军工企业不再仅靠国家拨款呼吸。今年1月,历时两年的重组完成资产交割。三个月后,“中航电测”正式更名为“中航成飞”,证券代码定格302132。曾经的军工巨无霸,终于登上了资本市场的诺亚方舟。
重组后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中航成飞总资产从39.7亿元跃升至1256亿元,净利润从0.98亿元暴涨至25.2亿元。原先的飞机测控设备小厂,蜕变为覆盖歼击机、无人机、民机部件的航空帝国。
技术协同释放出惊人能量,中航电测的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成飞的飞机制造能力深度融合。珠海航展亮相的“歼-20外贸版”,航电系统已打上重组协同的烙印。成飞参与C919机头、ARJ21部件研制,民机业务占比提升至15%。资本注入后,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最关键的突破在产能端,成飞原有脉动生产线每分钟推动战机机身前进3厘米,年产量刚破百架。资本活水注入后,业内预测歼-20年产量将冲击120架大关,中国空军换装隐身战机的速度大幅提升。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重组后公司市值突破千亿,海外订单半年激增38%,翼龙无人机巡航中东,枭龙战机翱翔东南亚。
技术雄心不再受困于资金短缺,成飞开始大胆探索无人僚机、隐身预警机等前瞻项目。正如美国XB-70“女武神”超音速轰炸机虽未列装,却为后世积累宝贵技术遗产,中国军工终于获得“战略性试错”的底气。
这场重组此前也有案例,今年正值国企改革深化行动收官之年。国家明确要求军工高端制造加速“市场化、专业化”。在台海局势紧张、美国推进亚太军售的背景下,中国军工必须解决核心矛盾:如何既保障国家安全,又激活创新活力?
资本运作正成为破局关键,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合并打造全球最大造船集团;兵装集团剥离汽车业务,推动防务资产整合;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加速资产证券化。
成飞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通过上市公司严格隔离核心涉密技术,在78%国资控股的红线内引入社会资本。既避免“甩卖国有资产”的争议,又打通创新血脉。
尽管资本市场反响热烈,但风险仍存。
业绩对赌,航空工业集团承诺2024-2026年成飞累计营收不低于2109亿元,净利润超100亿。而2023年成飞净利仅24.23亿,压力不小。包袱消化,收购包内包含负债率145%的中航贵飞,需先解决其亏损问题。
技术保密,军工上市企业需平衡信息披露与国防安全,成飞已建立“涉密业务隔离机制”,确保核心机密不因资本运作外泄。
成飞的“蚂蚁吞象”,绝非简单资本运行,而是中国军工从“国家包办”转向市场赋能的关键转折。未来,更多军工巨头可能循此路径,沈飞(歼-35)、航天科技(高超音速导弹)或成下一批主角。当技术雄心遇上资本活水,中国军工的“创新天花板”将被彻底打开。
当美国智库还在争论歼-20数量时,中国军工已悄然重构游戏规则。资本赋能下的技术迭代,正在为大国崛起铸造更坚韧的盾牌,这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一个民族对技术自主的庄严承诺。
歼-20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地装配着隐身蒙皮。资本市场里,中航成飞的股价曲线在电子屏上起伏跃动。两条看似平行的轨迹,此刻在历史坐标中交汇。174亿的交易额撬动千亿市值,背后是中国军工向死而生的转型决心。当更多军工企业挣脱单一拨款束缚,当“战略性试错”成为可能,那些曾被资金扼杀的技术火种,终将在创新的土壤里重燃。
歼-20的轰鸣声中,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军工体系正在崛起,它不再只依赖国家扶持,而是学会在资本市场的大海中,为自己的梦想造一艘航母。
参考资料:
并购重组“潮起”!创业板公司提质增效展新颜.--2024-10-30 07:35·中国证券报
并购成飞集团后,中航电测拟更名“中航成飞”,股票代码也将变更!最新回应.--2025-01-10 20:48·南财快讯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