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抽动症,家长别做这 3 件事!会加重症状

儿童神经发育门诊中,家长常困惑 “提醒孩子别眨眼、耸肩,症状却更频繁”。实则抽动症(频繁眨眼、耸肩等)缓解需专业干预 + 避开护理误区,家长 “为孩子好” 的做法可能刺激神经系统,加重症状。以下梳理 3 个常见误区及正确护理方式。

先明确:抽动症不是 “孩子故意调皮”,不当干预会加重负担

家长易误解抽动症为 “孩子故意为之,提醒可改”,实则这是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孩子无法自主控制动作,越刻意控制越频繁。约 60% 患儿症状加重与家长错误护理相关,需先避开 3 大误区。

误区一:频繁提醒、过度关注,越 “纠正” 越严重

家长常说 “你又眨眼了”“别耸肩”,误以为提醒能改正,实则过度关注让孩子紧张,反而加剧抽动。

临床案例:

7 岁琪琪确诊后,妈妈频繁提醒 “别眨眼”,其眨眼频率从偶尔变为每分钟 30 次,还新增歪头动作,孩子坦言 “越忍越慌,控制不住”。

原因:

过度关注让孩子聚焦 “控制动作”,激活大脑焦虑回路,神经系统更兴奋,诱发更多抽动,类似 “越想不紧张越紧张”。

正确做法:

误区二:双重标准控屏,自己沉迷却禁止孩子

家长一边禁孩子用电子产品,一边自身刷视频到深夜,双重标准让孩子不服管,还可能因缺陪伴用抽动吸引关注。

危害:

  1. 孩子逆反偷偷玩,增加屏幕刺激 + 紧张情绪,加重抽动;
  1. 家长沉迷减少陪伴,孩子可能用抽动获关注,形成错误关联。

临床观察:

8 岁小宇家长禁其碰电子产品,却日均刷手机 3-4 小时,小宇偷偷玩且刻意清嗓子引关注,家长批评后症状更重。调整为 “晚 7 点后全家不碰电子设备,一起玩桌游”,症状逐步减轻。

正确做法:

误区三:给太多加工零食,刺激神经诱发抽动

家长认为 “抽动症需补营养”,常买零食,却不知含人工添加剂、咖啡因的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抽动。

警惕零食:

临床案例:

8 岁浩浩有耸肩、清嗓子症状,家长常给其吃辣条、薯片,症状反复且新增甩胳膊动作。停加工零食,换新鲜水果、坚果后 1 个月,症状减轻 60%。

正确做法:

最后想对家长说:

抽动症缓解是慢过程,家长心态与护理方式关键。避开 “频繁提醒、双重标准、加工零食” 误区,以接纳态度、规律生活、清淡饮食陪伴,多数轻症患儿青春期前症状会减轻。

若症状严重(如肢体抽动影响学习)或出现复杂抽动(说脏话),需及时就医干预(行为治疗、必要时药物),别拖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育儿   症状   家长   孩子   误区   频繁   零食   神经   神经系统   做法   正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