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下厨房的妻子,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少见;但如果一直管丈夫的父母叫“伯父伯母”,恐怕就颇为罕见了吧?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个女名人,她就是李娜。
有人说这是“没教养”,有人说这是“太自我”,但实际上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丧父缺爱少女到横冲直撞的网球女王的曲折成长历程。
从年少时期相依相恋,到赛场上的教练与球员黄金组合,再到两度问鼎大满贯攀登巅峰,李娜做到了“家庭不传统、感情真稳定”。
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的婚姻,往往藏在一日三餐里。但这么多年,李娜压根不管厨房里的事儿:从2006年结婚开始,到退役生娃再到复出公益,灶台上的锅,她鲜少碰触。
但令人意外的是——她的婚姻,不但没出岔子,反倒成了圈内典范。十几年来一直都是零绯闻,偶有抱怨也带着幸福的味道,用实际行动堵住了所有酸言酸语。
要明白这背后的默契,得先倒带回1995年。那一年,13岁的李娜刚进湖北省网球队,青涩又倔强,球技不错,性格张扬。
她跟着队伍出去比赛,父母怕她生活费不够,拜托队里的男生帮忙转交。这个“送钱小哥”,就是15岁的姜山——那会儿他已经是青年组的主力选手。
明明一个屋子里有4个人,可李爸爸偏偏就直奔着年纪最小的那个去了,或许这就是命运。多年之后,在这段往事,已经升格为丈夫的姜山大言不惭是“岳父相中了他这个女婿”。
到省队之后,两人成了队友,一起训练、一起吃饭。当年,姜山在队里就是个话题人物,颇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教练们可不是“鼓励式教育”,而是非常严厉,即便李娜打球很拼依然是稍有不对就挨批评。这个时候,是作为搭档的姜山在一旁给予她鼓励、不吝夸奖她的优秀。
彼时,李娜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父亲因病去世,身后留下一堆债给母女俩;不到两年,母亲遇到了第二春。
继父是一个很好的人,对母女俩都不错。母亲下半生有所依本是好事儿,可那时的少女还没有坚强到能够承受这一连串的变故。
父亲是她人生的一大支柱,还没有从丧父的痛苦中走出来就看到另外一个男人取代父亲的位置,这让她深深感受到了“背叛”。
两人从赛场上打配合到生活中滋生默契,在这种情况下,对姜山产生依恋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进,两个人的感情也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恋情。
那是情人节,怀春的少女打“直球”把巧克力交到了喜欢的人手里,揭开了这段朦胧的面纱也让他们从情愫暗生到偷偷确立了恋爱关系。
这段地下恋情并没有逃过领导的眼睛,那个时候搭档是不允许谈恋爱的,所以2001年他们毫无预兆地被拆队了。
没过多久,姜山就选择了退役去读书;半年之后,饱受伤病困扰的李娜也追随他而去。两个人开始了校园情侣的生活,一起上课、一起逛夜市,还学起了跳舞。
2004年,经过队友的不断劝说和恋人的鼓励,阔别赛场2年的李娜又拿起了球拍。从此,开启了一个在球场上奔跑一个在屏幕前认真做技术分析的异地恋时间。
2006年1月,李娜在比赛中首轮出局之后第一时间飞回了国内,她需要在恋人身边汲取生活的力量。就在那天晚上,在一群朋友的见证下,李娜手捧着99朵玫瑰接受了求婚。
第二天,他们就去登记了,没有办婚礼,也没有“改口叫对方爸妈”这个传统仪式。多年后,夫妻俩上节目,人们才知道这么多年李娜还在延续伯父伯母的称呼。
就是这样一对“不合传统标准”的夫妻,却硬是用彼此的理解、包容、平等,把婚姻经营得风生水起。她不做饭,他做;她发脾气,他接;她不愿被驯服,他从不试图改变她。
李娜能红遍亚洲,不只是因为她“性格张扬”,更因为她“成绩硬核”。但谁也想不到,这个两度捧杯的女子,走上大满贯领奖台之前,摔得有多狠。
她真正的国际爆发,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开始:那年,她打进了四强,差点拿下奖牌。这次表现让她彻底坐实“中国女网头号人物”之位。
可真正的拐点是2011年,那年1月,她首次站上澳网决赛赛场,第一盘她得风生水起,可惜后劲不足,丢掉了冠军。全国一片叹息,李娜却在更衣室里流泪——不是委屈,而是不甘。
她回去以后,调整训练计划、改善心理建设,还专门请了外籍教练,进行系统化改造。新教练给她设立了严格的“体能门槛”:无论状态如何每天必须在训练场坚持四小时以上。
而在这期间,姜山变成“幕后总指挥”。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时刻跟着李娜,而是把重心转向战略部署和后勤安排,他知道她需要更多的是“空间”而不是“干预”。
同年5月,法网开打,李娜一路杀到决赛直面卫冕冠军。比赛当天气温29度,太阳晒得草地微微发烫。李娜上场前闭着眼深呼吸,对自己说:“这场球,不是为别人打,是为我自己。”
比赛进行到第三盘,观众席一度寂静。但最终见证了国内乃至全亚洲的奇迹:她以2比0战胜对手。
三年后,她在2014年再次闯进澳网决赛。比赛第二盘,她的状态如神附体,6比3、6比0,干净利落两盘结束,澳网封后。
这场胜利,象征着她告别“情绪型选手”的标签,真正跨进了top的行列。两个大满贯,四度杀进决赛——这样的成就,放在世界女子网坛,都是响当当的履历。
可李娜的成功,不只是技术有成,更是心理上有坚强的后盾。而支撑她“咬牙往前”的,就是那个叫姜山的男人——他是丈夫,也曾是教练,更是她人生的“守门员”。
很多人看李娜的婚姻,最容易贴的标签就是:“姜山太宠她了!”不做饭?他干;脾气差?他哄;比赛输了?他背锅。
姜山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隐忍型老公”,可事实真是这样吗?真不是。他和李娜之间,从来就不是“宠爱”和“忍让”的单行线,而是对等的配合与理解。
他不是她的附属,也不是她的工具人,而是她性格里唯一能够“打得进、退得出”的那道闸门。这一点,从两人当初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中就能看出来。
2011年,两人感情稳定,可李娜状态却开始起伏。伤病、成绩、压力,叠加成一座看不见的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姜山那会儿是她教练组的一员,每天除了陪练还要安抚情绪。有一次李娜训练崩溃,大喊:“你不懂我!”姜山没回嘴,只是站在原地盯着她,等她冷静。
他理解李娜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身体力行地“削自己、成全她”。从2006年开始,他给她当了整整五年的教练,甚至因为经常在赛场上被妻子吼而遭到球迷们的调侃。
外界总爱给这种男人贴“忍让”的标签,可懂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共同成长”。因为不是谁都愿意,也不是谁都能,在你最倔、最不讲理的时候,还一直站在你身边。
这份了解,从来不是“付出换取”,而是“共同打磨”。但当有一天,他作为教练而不再适合李娜而被换掉之后,失落之下姜山竟然选择了不告而别,并且一走就是好几天。
彼时的李娜,一边焦急着联系不上的丈夫一边又要面对接连的比赛,心理的那份迷茫、无措与恐慌可想而知。
尽管姜山调整好自己的心情、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之后就回到了李娜的身边,但这件事情终究还是让李娜难以忘怀,以至于她曾因为梦中的丈夫不认识自己而半夜惊醒。
李娜虽然在媒体面前经常对姜山“吐槽”,什么“打呼噜”、“不解风情”,但每一次记者问她:“谁是你最重要的人?”她毫不犹豫地答:“姜山。”
姜山是她“敢于做自己”的底气,更是她人生唯一不需伪装的依靠。赢球之后,她第一时间在教练/观众席里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拿下大满贯,也不忘感谢姜山。
一个不做饭、不改口的儿媳,照理说,应该和公婆关系不太对付吧?但偏偏,李娜跟姜山父母之间的相处,成了她心里最柔软的一块地方。
无论是恋爱还是结婚,姜父姜母在李娜那里一直是“伯父伯母”。这在传统观念里,颇有些不可思议,但显然姜家父母是不走寻常路的人。
姜母早早就和小两口说过:“我们以后住养老院,免得添麻烦。”这句话直接给李娜卸了“情绪负担”,她当然不会让老人家真那么做,但老人通情达理能够让她减少很多忧虑。
婆媳俩相处得很好,给姜母买衣服的时候,李娜经常充当试衣服的模特,因为她们身高相仿、胖瘦也只差一个码。哪怕是频频收到旁边人“土”的吐槽目光,她也乐此不疲。
在姜家,姜山吐槽妻子牌桌上的表现,姜母却给他补了一刀:“你还好意思说她,你那天不也输了吗?”李娜笑到飙泪。
这种“拌嘴式亲密”,是她已经很久都没再品尝过的“家庭感”。父亲早逝、母亲另嫁,家不再是避风港。
可到了姜山家里,她可以胡说八道、插科打诨,不用时时刻刻“保持状态”。更关键的是,姜山爸妈从没参与过他们的婚姻决策,从不干涉李娜生育、育儿、比赛这些“热点问题”。
他们的态度很一致:“只要你们俩好,别的都随意。”这种“情感上的退后一步”,反倒让李娜主动走近了一步。
她说过:“我不喜欢被要求做谁,我喜欢自然地成为谁。”而在姜山的家里,她成了“自然的自己”:那么多年,她淘米煮一下米饭都能称之为下厨,但没人说一句不是。
不过,向来“远庖厨”的李娜也有改变的一天:升级为母亲之后,有一天突然想念起儿时妈妈做的饭菜,这时她意识到孩子们的童年很可能会有所缺失,因为没品尝过妈妈的“味道”。
因此,李娜立刻做出改变,开始亲手给孩子做饭。球场上向来雷厉风行的大女人,在生活中其实是个一心埋在家里的小女人。
友情提示: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