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这事儿,近几年在美国真是闹得沸沸扬扬。从特朗普上台开始,到拜登政府继续加码,美国对进口商品的关税政策变得越来越强硬。结果就是,到了2025年,美国的关税收入年化居然高达3270亿美元,占GDP的1.1%。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摩根士丹利(大摩)站出来说了,这么庞大的税收,不管最后是谁掏的钱,对经济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关税是个啥?为啥要收?
先说说基础知识,关税到底是个啥?简单点讲,就是政府对进口商品收的税。比如说,美国从中国进口一批手机,政府就在这批手机进入美国时加上一笔税费,这就是关税。
美国历史上,关税可是个老传统。建国初期,联邦政府几乎全靠关税过日子。1789年的《关税法案》是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个法律,可见它有多重要。后来到了19世纪,关税占政府收入的90%以上。不过,20世纪以后,随着所得税和公司税的兴起,关税的重要性慢慢下降。直到最近几年,它又被拎出来当武器使了。
为啥美国的关税收入能到3270亿美元这么夸张的地步?主要得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说起。当时特朗普政府觉得中国占了美国太多便宜,出口多进口少,还指责中国偷技术、搞不公平贸易。于是,美国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0%到25%不等,覆盖了从电子产品到服装的几千种商品。
到了拜登政府,虽然贸易战没那么剑拔弩张,但对中国的高关税基本没松动,还加上了对其他国家的关税,比如对欧盟的钢铝产品也收了不少税。结果就是,2025年美国海关的数据让人瞠目结舌,4月净收入156亿美元,5月222亿美元,6月直接飙到273亿美元。按这个趋势年化,妥妥3270亿美元,占美国第一季度名义GDP的1.1%。
这数字听着挺唬人,但它到底意味着啥?咱们得一步步拆开看。
关税表面上是进口商交的,但这钱最后落到谁头上,可没那么简单。经济学家们研究了半天,发现这3270亿美元的负担,主要分这么两拨人承担,
进口商品加了关税,成本自然上升。商家不是慈善家,大部分时候会把这笔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比如,一台中国产的电视机,原来卖200美元,加了25%的关税后,成本变成250美元。商家可能直接把价格标到260美元,多赚点利润。结果就是,美国老百姓买东西得掏更多钱。
尤其是像电子产品、衣服、玩具这些日常用品,美国自己产的少,很多靠进口。关税一涨,生活成本就跟着水涨船高。2020年,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做过研究,估算中美贸易战让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花1270美元。现在关税更高,这数字只怕更大。
如果商家不敢把价格提太高,怕消费者不买单,那这笔关税成本就得企业自己吞下去。假设一家公司进口100美元的零件,关税25%,成本变成125美元。如果卖价还是150美元,利润就从50美元缩到25美元,利润率直接腰斩。
摩根士丹利算了笔账,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非金融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3.8%,过去15年平均是12.2%。如果企业完全自己扛关税,利润率会跌到11.7%,比历史平均还低。如果能转嫁75%的成本给消费者,利润率能保住13.3%;转嫁50%,是12.8%;转嫁25%,回到12.2%。但不管怎么转嫁,企业利润多少都会受点伤。
对经济的冲击有多大?
这么大一笔关税收入,等于给美国经济加了个沉甸甸的税负。摩根士丹利直言,这玩意儿对经济没啥好处,反而可能拖后腿。咱们从几个角度看看这影响有多深。
关税推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而美国进口的东西可不少,2024年进口总额超3万亿美元。价格一涨,通货膨胀的压力就来了。美联储本来就为控制通胀忙得焦头烂额,现在关税又添乱,物价上涨的苗头更明显。
举个例子,2025年初,美国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已经比去年同期涨了3.5%,而关税是重要推手之一。老百姓买东西贵了,日子紧了,消费能力自然下降。
对企业来说,关税不光压利润,还可能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吃亏。比如,美国车企进口钢铝零件,关税一加,成本上升,车价就得涨。而日本或德国的车企如果没这负担,价格更有优势,美国车企的市场份额可能就丢了。
更别提供应链的麻烦。很多公司为了躲关税,把工厂搬到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但搬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短期内只会让生产更乱,成本更高。
经济学家常说,自由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关税就是给这发动机踩刹车。327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听着是政府赚了,但这钱是从企业和消费者口袋里掏出来的,等于把经济活力抽走了一块。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里提到,美国经济现在有“偏向下行风险”。啥意思?就是增长可能不如预期。比如,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航空客运量只比去年涨了1.7%,远低于疫情前的6%。2月甚至还跌了3%。这说明啥?消费者没那么愿意花钱了,经济动能弱了。
摩根士丹利为啥说“无论谁付都不好”?
大摩的观点很直接,这么大的税,不管是企业扛还是消费者掏,对经济都是坏事儿。为啥这么说?核心逻辑是这样的。
企业付,利润缩水公司赚钱少了,投资和扩张的钱就少了,雇人也会更谨慎,经济活动自然萎缩。
消费者付,需求下降,东西贵了,大家买得少,市场需求一掉,企业收入也跟着下滑,最后还是经济受损。
恶性循环,企业利润低,裁员或者不加薪;消费者没钱,买得更少。两边一挤,经济就陷进低迷。
所以,大摩的意思是,别管这3270亿美元最后是谁掏的,反正都是从美国经济体系里抽血,跑不出这个圈。
全球的连锁反应
美国这么搞关税,可不光是自己家的事儿。全球经济是个大网,你这边动一下,那边就得晃。
高关税逼得企业调整供应链。比如,苹果公司过去几年就把部分生产从中国挪到了越南和印度。但这不是搬个厂房那么简单,供应链牵涉到原材料、物流、技术工人,哪一项调整不得花大价钱?短期内,效率反而可能下降。
美国对别人加关税,别人也不是吃素的。2018年中国就反击了,对美国大豆、汽车加关税,搞得美国农民叫苦不迭。现在欧盟、加拿大也盯着呢,如果美国继续加码,人家很可能再来一轮报复。到时候,全球贸易战升级,谁都讨不了好。
关税高了,贸易壁垒多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就慢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分工让各国都赚了不少好处,现在这趋势一逆转,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发展中国家尤其受伤。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高关税。支持的人有他们的道理,咱们也得听听,
保护就业,他们觉得,关税能保住美国本土的工作。比如钢铁行业,2018年加了关税后,美国钢铁产量确实涨了点。
国家安全,有些人担心,靠进口太多会让美国太依赖别国,尤其像芯片这种关键东西,得自己搞。
贸易平衡,美国常年贸易逆差(2024年超8000亿美元),关税能让进口少点,逆差小点。
但大摩反驳说,这些好处看着不错,可实际效果没那么美。就业增加的岗位有限,成本却高得吓人。比如,2018年钢铝关税保住了几千个岗位,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多花了90亿美元,平均一个岗位成本上百万美元,太不划算。
照现在这趋势,关税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拜登政府虽然不像特朗普那么咋呼,但对华强硬是两党共识,关税估计还得高一阵子。不过,如果经济真下滑得厉害,压力可能会逼着政府调整。
大摩给投资者的建议是,经济下行风险大,利率可能降,美元可能弱,建议买点美国国债,少碰美元资产。他们还说,7月9日前后可能是个关键节点,市场会因关税消息波动,投资者得盯紧了。
美国关税收入年化3270亿美元,这数字听着挺震撼,但背后是企业和消费者的苦水,是经济增长的隐忧。摩根士丹利说得没错,这么庞大的税收,不管谁付,对经济都不是好事。咱们普通人没法改政策,但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至少能让自己心里有数,规划好手里的钱,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事儿还没完,关税的故事还得接着看。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