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这俩月,智能手表圈出了俩大事,高通发了第二代骁龙W5可穿戴平台,苹果月初也更了AppleWatchUltra3,俩都加了卫星直连功能,能在没蜂窝网的地方传应急信息。
本来想觉得这功能是噱头,后来看户外爱好者的反馈,才觉得应急时还挺有用,比如爬山迷路了能发定位求救。
但有个问题得说清楚,智能手表现在的症结,根本不在通信上,而是芯片那点事儿。
很多人都纳闷,手机芯片性能那么强,直接塞手表里不行吗?老实讲,我之前也这么想过,后来查了点资料才发现,这想法真不现实。
首先是尺寸差太多,智能手表的主板,也就硬币那么大。
手机芯片哪怕缩小了,放进去也费劲。
而且制程一样的话,芯片组规模不一样,性能差得可多了。
更麻烦的是散热,手机芯片峰值功耗不低,缩小了塞手表里,一发热就容易死机,谁也不想戴个“暖手宝”手表吧?
再说说功耗,手机现在5000mAh电池都算常规操作,正常用也就两天一充。
但智能手表不一样,除了AppleWatch撑18小时,其他主流款基本都能挺4天以上。
就说华为WatchGT5,用的自家麒麟A2芯片,功耗控制得好,能撑俩礼拜。
要是换成手机芯片,估计一天都撑不住,总不能出门老揣着充电器吧?
还有定位不一样,手机芯片是“大而全”,靠性能堆功能,手表芯片得靠传感器,比如测心率、血氧都得靠专属模块。
你想啊,把手机芯片放手表里,就像把电脑的酷睿芯片装NAS里,不是不行,但完全没必要,传感器接口都不匹配,还得额外接配件,手表里根本没地方放。
芯片不能复用,那厂商就该在功能上找突破吧?结果反而有点“跑偏”了,行业慢慢趋同了。
现在可穿戴设备总爱加些传感器,比如Beats耳机加心率的,华为手环加血压的,三星手表还整个氧化指数传感器测抗衰老。
本来想这些功能能拉开差距,后来发现大家都这么干,反而没啥新意了。
就说AppleWatch,除了Ultra3换了真能用的芯片,其他款顶多是处理器序列号加个1,传感器小更一下,功能还是那些,测心率、记睡眠、提醒消息。
说实话,我之前看新品发布会都有点审美疲劳了。
用户也不傻,没新东西谁愿意换?现在智能手表用户换机器的周期越来越长,厂商一年一更,用户三五年才换一次,市场活力都快没了。
今年二季度荣耀甚至暂停了智能手表新品,说要聚焦差异化,这也能看出行业的困境。
那智能手表到底该咋走?我觉得有俩方向挺靠谱的。
一个是往实用健康功能上钻,之前大家都在说无创血糖监测、连续血压追踪,现在终于有实锤进展了。
三星今年8月跟强生医疗合作,要做能测血糖的手表,预计明年初上市,华为7月还拿了国家药监局的批文,有款手表能帮糖尿病患者辅助监测血糖。
这就对了,要是能让用户养成依赖,比如高血压患者天天用手表测血压,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有用多了。
另一个是搞交互和多设备联动,现在手表操作跟小屏手机似的,没啥新意。
但今年9月WowMouse出了个配件,能用手表旋钮控制笔记本光标,苹果iOS19还能让AppleWatch跟AirPods联动,调降噪、切歌都不用拿手机。
智能手表本来就戴在手上,要是能当多设备的“控制器”,就能跳出只拼性能的死循环。
就像苹果生态用户,同时用手表、手机、电脑的人不少,这些人用手表的时间比只用单一设备的多不少,这就是联动的价值。
说到底,卫星通信是个好尝试,但不是智能手表的救命稻草。
它的核心问题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定位,总想着抄手机的路。
要是能在健康监测、多设备联动上做出“非它不可”的场景,比如老人靠手表测血压报警,上班族用手表控电脑,那才算真的站起来了。
毕竟,谁也不想戴个“缩小版手机”在手上,对吧?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