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晚会的一场风波,把谢娜推上了风口浪尖。
很多人还没看节目,光是看到主持名单上有她,就直接开喷了,各种难听的话都出来了,说她只会疯疯癫癫,拉低了央视的档次。
我当时也挺好奇,央视这是什么操作?
真就这么缺主持人了?
但等我完完整整看完整场晚会,我心里只有一个感觉:这次,我们真的欠谢娜一个道歉。
她不但没搞砸,反而成了全场最大的惊喜。
很多人对谢娜的印象,还停留在《快乐大本营》那个嘻嘻哈哈、没心没肺的“太阳女神”形象上。
那个时候的她,为了节目效果,总是不顾形象地扮丑、搞怪,成了我们记忆里那个综艺“丑角”。
这个标签太深了,深到哪怕她已经离开那个舞台很久,大家还是觉得她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最近有个研究挺有意思的,他们发现,超过67%的45岁以上观众,一提到谢娜,脑子里蹦出来的词还是“疯癫搞笑”。
但在年轻人里,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还这么想。
这就是典型的“代际认知断层”,老一辈的观众被过去的记忆给“锚定”了,很难再接受她的改变。
所以晚会还没播,骂声就已经铺天盖地了,很多人嚷嚷着“有她就不看”。
可事实呢?
当谢娜穿着一身端庄得体的礼服,站在央视的舞台上,声音沉稳,台风大气,和身边的专业主持人们配合得天衣无缝时,那些准备看笑话的人全都傻眼了。
她既能和观众亲切互动,又不失分寸;既能烘托节日气氛,又能稳稳地把控流程。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你以为只会开玩笑的邻家女孩,突然之间穿上了西装,在世界级会议上做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
这种巨大的反差,直接击碎了很多人心里那个固有的“疯癫”标签。
心理学上管这个叫“认知失调修复”,当现实和你的预期差得太远,你的大脑为了让自己舒服点,就会主动更新记忆。
于是,网上那些“我错了”、“谢娜真有两把刷子”的评论才会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根本不是谢娜第一次登上央视的舞台。
很多人以为她是空降兵,是走了什么后门。
可翻开央视的节目档案你就会发现,早在2023年,她就已经和康辉、撒贝宁一起主持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特别节目了。
那会儿她的表现就得到了圈内人的不少好评,只是没引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波而已。
这次的中秋晚会,对央视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破格提拔”,而是一次顺理成章的、对她多年努力的系统性认可。
更别提她在湖南卫视的新节目《你好,星期六》里,早就开始尝试文化访谈和非遗主题了。
当时《光明日报》都点名表扬过,说她是“综艺主持人转型文化传播者的典范”。
所以说,她的转型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只是我们大多数人没看见罢了。
这场晚会被骂,谢娜只是个引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家对晚会本身的误解。
今年央视的中秋晚会,那手笔可真不小。
他们请来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视觉团队来操刀,把AR虚拟现实、300架无人机编队表演和4K超高清直播这些高科技全给用上了。
晚会里有个镜头,德阳重装厂的巨大机械臂,在舞台上“雕刻”出一个巨大的月轮,那种重工业的冰冷和中秋的温柔诗意结合在一起,简直绝了。
央视新闻自己都说,这是“科技与人文的诗意共振”。
这种玩法,以前谁见过?
它已经不是我们传统印象里那种排排站、唱唱歌的晚会了,而是一场沉浸式的舞台大秀。
很多观众觉得这花里胡哨的,像演唱会,其实是我们的审美还没跟上人家的创新。
我们习惯了老一套,面对新东西,第一反应不是欣赏,而是排斥。
这场风波,说到底,是一场误会。
是我们对谢娜的误会,也是我们对一场晚会创新的误会。
我们总喜欢用过去的眼光去定义一个人,用固有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新事物。
我们觉得综艺主持人就该插科打诨,央视主持人就该字正腔圆,一旦有人跨越了这条线,我们就觉得是“乱套了”。
可谢娜用她的表现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专业的主持人,不是只会一种风格,而是能在疯癫和端庄之间自如切换。
她可以为了逗笑你在泥地里打滚,也可以为了国家的盛典而一身正气。
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是二十年摸爬滚打磨练出来的本事。
央视的选择其实从未降低标准,只是我们的认知落后了。
我们还停留在凭标签识人的阶段,而人家早已开始拥抱更多元、更立体的人才。
谢娜的这场“翻身仗”,打得漂亮,她不是靠几个热搜赢回来的口碑,而是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稳稳地接住了递到手里的每一个话筒。
这场中秋晚会风波,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谢娜,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偏见。
真正的专业,是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在质疑里证明自己。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