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是时代浪潮中出现的现象,很无奈与心酸。
每个人都期望夫唱妇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儿孙绕膝的美好生活图景 。可这朴素的愿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只能是在梦中想一想。
别让“老公在外赚钱 妻子在家带娃”这种“分工”,成为婚姻里的“隔绝墙”。这是我在读到一位友友的一篇微头条时想到的。友友讲的是老公在外赚钱,妻子在家带娃,两人各有各的苦水与埋怨,最后心却是越走越远。
“老公在外赚钱,妻子在家带娃”,这看似明确的家庭分工,正成为不少婚姻家庭的“隐形困境”。丈夫常年奔波在外,成为家庭里的“缺席者”,一年难与家人见几次面;妻子困在柴米油盐与育儿的琐碎当中,成了独自支撑生活的“留守者”。两条平行线般的生活,渐渐拉开了夫妻间的距离。
丈夫认为,自己起早贪黑、东奔西跑,赚钱养家才是最累的活。而他却看不见妻子深夜喂奶的困意、白天带娃连饭都吃不安稳的忙碌,更体会不到日复一日围着孩子转的精神内耗。在他眼里,妻子的付出仿佛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孩子出了问题,第一反应便是责怪妻子没照顾好。
而妻子呢?她守着空荡荡的家,既要应对孩子的哭闹、教育的难题,还要处理没完没了的家务,满心委屈想跟丈夫倾诉,得到的却是不耐烦的敷衍。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免费的保姆”,没有收入、没有社交,连最基本的关心都得不到,自然也难以理解丈夫在外打拼的压力与不易。
就这样,交流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深,曾经的感情,在“各执一词”的委屈中,慢慢变淡。可实际上,丈夫的奔波与妻子的坚守,都是为了这个家,只是彼此都困在自己的视角里,看不见对方的辛苦与付出。
婚姻从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两个人的并肩同行。真正好的婚姻,从不是“你负责赚钱,我负责带娃”的割裂,而是懂得放下偏见,主动走进对方的世界。
丈夫多一些对家庭的参与,哪怕只是在视频时,问问孩子的近况,多问问妻子最近的生活与家里情况,多说一些安慰的话;妻子多些对丈夫的体谅,哪怕只是一句“辛苦了”,并叮嘱多吃饭多注意身体,也能让彼此的心里装有彼此。
只有相互理解、共同分担,才能打破这层“隔绝墙”,让婚姻远离苦涩,重拾温暖。
认同吗?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