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人还有多少颗牙,是不是在预示着未来的寿命?
这可不是迷信,而是牙齿和健康之间的真实联系。
不少人年纪一上来,牙齿就像秋天的树叶一样,一颗接一颗地“掉队”。
60岁的人嘴里只剩十几颗牙的并不稀奇。可如果这时候你还能保留二十多颗牙齿,那身体大概率也没让你太操心。
日本曾做过一项大规模的健康调查,研究了几千名老年人,发现牙齿多的人,活得更久、生活质量更高。特别是天然牙多的老人,不仅吃得香、说话清楚,连走路都更稳当。
牙齿多的人往往吃得种类也更丰富。能咬得动芹菜、胡萝卜、苹果这些硬一点的食物,肠胃自然也更强健,营养更加全面。
而牙少的人,吃饭变得小心翼翼,时间一久,反而容易营养不良、肌肉流失,整个人也跟着“垮下来”。
成年人的完整牙齿是32颗(包括智齿),但大多数人智齿会被拔掉,剩下28颗。如果一个60岁的人还能保有20颗以上的牙齿,那基本算是“牙口不错”。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出一个健康目标:60岁时保有20颗功能牙。所谓功能牙,就是能正常咀嚼的牙齿,不松动、不疼痛、不发炎。
这20颗牙刚好能维持一个人的基本咬合功能,也就是还能正常吃饭、说话、不影响生活。
如果牙齿少于这个数字,就容易出现很多“连锁反应”。
比如吃东西吃不动,消化变差;说话不清楚,社交受限;甚至连走路都不稳了,因为牙齿和身体的平衡感也有关系。
牙齿不是说掉就掉的,它们是一步步“退出战场”的。
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蛀牙和牙周病。
蛀牙就像房子里长了虫,时间久了墙都塌了。
牙周病更厉害,它不是坏在牙齿上,而是坏在牙根周围的牙龈和骨头上。牙周病就像房子的地基塌了,牙齿再好也撑不住。
很多人到了五六十岁,牙掉得快,其实是因为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这些变化一开始没啥感觉,但等牙松了、疼了,就晚了。
有些人还会因为糖尿病、吸烟、口腔卫生差这些问题,加快牙齿的“退休速度”。
尤其是长期吸烟的人,牙龈供血差,牙根更容易出问题。
别小看一颗牙的作用。如果把牙齿看作餐桌上的椅子,那掉一把椅子,吃饭就不稳当了。
牙齿也是一样,掉一颗,咬合就不平衡,其他牙齿就要“加班顶上”,久而久之,连好牙也容易出毛病。
科学研究发现,牙齿掉得多的人,患上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的风险更高。
因为牙齿少了,大脑接收到的刺激也减少了,就像一个小区里人慢慢搬走了,热闹也就没了。
而且牙齿少了,咀嚼力下降,吃饭吃不动,偏食、挑食的情况就多了,身体里缺这个少那个,慢慢地,连免疫力也跟着下降。
别等牙齿疼了才去看牙医。
其实健康的牙,肉眼就能看出些端倪。
牙齿表面洁白干净,没有黑点、裂缝,也没有松动的感觉。牙龈颜色粉红,没有肿胀、出血,也不会有口臭。
有些人早上刷牙时刷出血丝,以为是刷牙太用力,其实可能是牙龈在“报警”。
还有人老觉得嘴里发酸、发臭,刷牙一阵子又好了,这些都是早期牙周病的信号。
不少人到了一定年纪,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吃饭变成了“嚼不动、吞不下、吃不香”。但牙少也不是没法吃,只是要换个方式。
食物可以做得更软一些,比如把牛肉煮烂炖酥,或者把玉米磨成糊状做成粥。吃核桃、花生这样的硬果仁时,可以换成磨好的坚果粉,搅进牛奶或米糊里,既营养又不伤牙。
牙少的人还可以考虑安装活动义齿或者种植牙。虽然费用不低,但能让嘴巴“重获新生”。
装上假牙后,不仅吃饭方便,说话也清楚了,人也更自信了。
牙齿不是一夜之间坏掉的,它们每天都在和细菌作战。
想让牙齿多陪你几年,得从生活里一点一滴做起。
刷牙不是随便刷两下就行。每次至少刷两分钟,重点清理牙缝和牙龈交界的地方。牙刷最好用软毛牙刷,避免刷伤牙龈。
每天晚上睡前刷牙比早上更重要。因为一整夜不刷牙,细菌在嘴里“狂欢”,牙齿损伤更大。可以搭配牙线清理牙缝,把牙缝里的“残兵败将”一网打尽。
吃完饭后,不妨用清水漱一下口,别让饭菜残渣“赖”在牙缝里。
喜欢吃甜食、喝含糖饮料的人,要特别注意,糖分是细菌最喜欢的“肥料”。
有研究显示,牙齿健康和身体的平衡能力也有关系。
牙齿少的人,在站立或走路时更容易失去平衡,摔倒的风险也更高。尤其是上下牙咬合不稳的老年人,走路时容易“脚下没底”,这是因为身体的感知能力也受到影响。
牙齿还能影响说话清晰度。牙齿少了,说话时容易漏风、吐字不清,跟人交流时容易被误解,时间久了,甚至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有人觉得,反正迟早要掉牙,干脆就不管了。
可牙齿这东西,越早保养,掉得越慢。等问题严重了再去补救,不仅花钱更多,恢复也更难。
每年去牙科洗一次牙,并不是为了“洗白”,而是清除牙结石,防止牙周病。洗牙时医生还可以顺便看看有没有蛀牙、牙龈问题,及早处理。
如果已经掉了几颗牙,也别放任不管。
牙齿像一队士兵,缺了几位,队形就乱了,旁边的牙也容易“东倒西歪”,咬合不正就容易咬伤舌头、颌关节疼痛,问题一串串地来。
守住牙齿,不只是守住吃饭的权利,更是守住健康、守住尊严。
60岁还能咬得动黄瓜、红薯、米饭,老来生活就多了一份踏实感。
牙齿能不能把人“送到终点”,看的是平时的习惯。日常刷牙、漱口、少吃甜、勤检查,这些小事坚持做,老了也能有口好牙。
牙齿这件事,说到底不是嘴里的事,而是全身的事。
咬得动,吃得下,身子骨才撑得住。牙掉得慢,命也活得稳。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刘洪臣,王晓晔,郑志红,等.牙周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5):487-491.
[2]张莉,陈玉,王立娜.牙齿缺失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3):45-48.
[3]王春燕,胡燕,刘志宏.老年人牙齿功能状态与跌倒风险关系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4):402-405.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