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能够起死回生,预示了星巴克必然日渐没落

瑞幸出生18个月,就实现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不幸的是,上市仅8个月,即被知名机构以财务造假名义做空。面对汹涌的舆情,瑞幸做出了正确的选择。2020年4月,年仅2岁半的瑞幸发布公告,承认虚增交易额22亿。市场哗然。

瑞幸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正值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作为一个以外卖为主要商业模式的餐饮企业,二者叠加,尚在幼年的瑞幸几乎难逃厄运。

然而它不但起死回生,还活的越来越好。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营业收入为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门店运营方面,瑞幸在国内净增2085家门店,门店总数达26117家。

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门店数量,瑞幸咖啡都是妥妥的行业一哥。

凡事皆有因果,瑞幸咖啡的成功,是因为它精准打在竞争对手星巴克的七寸。这个七寸,也是消费者的敏感点。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大家只能忍了。一旦出现更优解,消费者不假思索的喜新厌旧。


01、 傲慢的星巴克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它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期,也是美国如日中天的时代。国人接受星巴克的品牌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美国的仰望。

星巴克自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它骨子里带着傲慢。傲慢的星巴克,必然企图教育消费者。它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图景,指着消费者的鼻子反复说:你笨蛋,你低等,你尚未开化,你需要接受教育。那些被教育,成为这个品牌的死忠粉,并以此为身份标签的消费者;背地里,都免不了被该品牌骂一句:一群SB。

所以,请不要太天真,有些品牌,不值得你跟它共情。人家压根没把你当回事。

星巴克的傲慢,催生一系列企业行为,影响最广泛的是关于大中小杯的定义:它践踏消费者的正常逻辑,最后被罗永浩先生以自扇耳光的方式,生动呈现。

品牌的傲慢,经过巧妙包装,往往被消费者错误的认为是品牌的独特价值。罗永浩先生自扇耳光事件,客观上起到了纠错的作用。这对星巴克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把一个品牌的隐秘与不堪,曝光于大众面前,动摇了它的根基。


02、 低姿态的瑞幸咖啡

相比星巴克,瑞幸是低姿态的。这种低姿态,衍生出令竞争对手崩溃的策略,即高频上新。瑞幸平均每年都要推出超过100款新品,这么多新产品,必然会有的畅销,有的滞销。

畅销产品转化为瑞幸的经典款,成为主售产品。滞销产品,经过试销而被淘汰。瑞幸的明星产品,生椰拿铁就是这样杀出重围的。

瑞幸在打造经典款的同时,还善于整合各种资源,推出限定款产品和联名款产品。

其中最成功的当属2023年9月推出的酱香拿铁,产品上线当日销售就突破1亿元。

瑞幸没有教育消费者,哪款产品是好的,值得购买;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让他们自己评选出优质产品。这个投票行为代表最大的正义性,因为消费者用的是自己的钞票。

瑞幸的产品策略,究其本质是对消费者的尊重,是企业行为的低姿态。瑞幸的产品策略,暴击在星巴克的七寸。

星巴克不得不被迫应战,装模作样的学习瑞幸每年推出更多新品;然而并不成功。瑞幸的新品策略,源自文化自觉,散发着积极、主动和热爱;星巴克的新品策略,源自竞争压力,体现着消极、被动和敷衍。初心不同,结果必然大异。


03、 价格策略让咖啡回归本源

瑞幸能够快速攻城掠地,价格策略无疑起到决定性作用。包括早年的疯狂赠券以及持续至今9块9特价。长期的价格策略,形成了价值锚定效应。

经过市场普及,消费者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一杯咖啡,正常情况下,就应该卖9块9。凡是多出的部分,必然都包含某种品牌溢价。比如酱香拿铁,表价38元/杯,如果使用优惠劵19元/杯;多出的9元,是茅台和创新带来的品牌溢价。

星巴克的咖啡,主流产品一杯要30元以上。这个价格包含它自身的品牌溢价,还有其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溢出。

关于商业模式,星巴克讲了一个“第三空间”的品牌故事;通过商务社交功能,映射出身份标识,对应成本溢出,完成价格塑造的逻辑闭环。

站在理性、中立、客观的视角,星巴克那逼仄的空间,简陋的桌椅,廉价的包装,对商务而言,实属是减分项。

只不过,星巴克的品牌故事讲得好,国内崇拜阿美的消费群体有一定厚度。多重合力,把星巴克推上神坛。

泡沫终会破灭。伴随中国的崛起,商务空间有太多更好的选择,替代星巴克。对于只是单纯喝一杯咖啡的人来说,星巴克的价格里,智商税的含量过高。

在瑞幸产品的价值锚定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为星巴克买单。面对现实的竞争压力,星巴克进驻中国25年以来,第一次下调了价格表。

瑞幸咖啡能够让星巴克在价格上低头,足以证明它对市场的深远影响。要知道,2025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些星巴克的同门师兄,都是涨价的。

瑞幸咖啡的价格策略,等于对消费者天天吹耳边风:咖啡是用来喝的,哪有身份标识功能,别再傻傻的交智商税了。

当咖啡的价值回归本源,星巴克的商业逻辑在中国迎来崩塌,没落不可逆转。


04、 瑞幸咖啡赢在产品创新

瑞幸咖啡进入该赛道,恰逢整体市场快速发展,眼见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多数新品牌都在咖啡的商务属性上做文章,比如韩国的漫咖啡、上海的M Stand等。

把减法做到极致,唯有瑞幸咖啡,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围绕这个细分市场的目标客群,压缩卖场空间,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成为必然选择。

上述手段只能坐实瑞幸的低价属性,无益品牌的长期发展,难以撼动星巴克的地位。决定胜负的策略是产品的高频上新。持之以恒的疯狂推新,让涌现爆款产品成为日常。每一个爆款产品,都在为瑞幸注入品牌价值,让消费者获得更多认同。

瑞幸品牌的成功,属于典型的产品创新驱动。这是星巴克们所不具备的。

最初,消费者因为价格买单。随着时间推移,体验并接受瑞幸的各种新品成为一种习惯,事实上,消费者已经变成因为创新而买单。这才是瑞幸咖啡最深的护城河。

瑞幸咖啡的高速增长,星巴克的止步不前,让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萌生退意。这不但是行业的进步,也是消费者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美食   起死回生   咖啡   消费者   产品   品牌   策略   价格   傲慢   新品   溢价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